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自由贸易理论综述 .pdf
文件大小:256.13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5-26
总字数:约3.75千字
文档摘要

自由贸易理论综述

自由贸易理论的演变与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18世纪60年

代到19世纪60年代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第一次产业革命使得自由贸易理论

开始出现,这一时期的自由贸易理论通常称之为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二阶

段是在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第二次产业

革命的发生使自由贸易理论的发展出现了重大转折,这一时期的自由贸易理论可称

之为现代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三阶段的自由贸易理论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带来了自由贸易理论的创新和全面发展。

一、古典学派自由贸易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

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以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

论和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为发展主线。

绝对优势理论(TheoryofAbsoluteAdvantage),又称绝对成本说(Theoryof

AbsoluteCost)、地域分工说(TheoryofTerritorialDivisionofLabor)。该

理论将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

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最早的主张自由贸易的理论,由英国古

典经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创立。

亚当?斯密(1723-1790)是英国产业革命前夕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经济学家。产业

革命是指从工场手工业转向机械大工业的过渡,在这一过程中封建主义和重商主义

是实现这一变革的障碍。亚当?斯密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在他1776年出版的

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中猛烈抨击了重商主

义,鼓吹自由放任,系统的提出了绝对成本说。亚当?斯密因此成为自由贸易理论

的首先倡导者和鼻祖。

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所谓绝对成本,是指某两个国家之间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成本的绝对差异,即

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主要阐明了如下内容:

(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斯密认为,交换是出于利己心

并为达到利己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天然倾向。人类的交换倾向产生分

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巨大进步是分工的结果。他以制针业为例说明其观点。根据

斯密所举的例子,分工前,一个粗工每天至多能制造20枚针;分工后,平均每人每

天可制造4800枚针,每个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几百倍。由此可见,分工可以

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

(2)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斯密进而分析到,分工既然可

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那么每个人专门从事他最有优势的产品的生产,然后彼

此交换,则对每个人都是有利的。即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他

以家庭之间的分工为例说明了这个道理。他说,如果一件东西购买所花费用比在家

内生产的少,就应该去购买而不要在家内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

言。裁缝不为自己做鞋子,鞋匠不为自己裁衣服,农场主既不打算自己做鞋子,也

不打算缝衣服。他们都认识到,应当把他们的全部精力集中用于比邻人有利地位的

职业,用自己的产品去交换其他物品,会比自己生产一切物品得到更多的利益。

(3)国际分工是各种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阶段,在国际分工基础上开展国际贸

易,对各国都会产生良好效果。斯密由家庭推及国家,论证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的必要性。他认为,适用于一国内部不同个人或家庭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

国之间。国际分工是各种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阶段。他主张,如果外国的产品比自己

国内生产的要便宜,那么最好是输出在本国有利的生产条件下生产的产品,去交换

外国的产品,而不要自己去生产。他举例说,在苏格兰可以利用温室种植葡萄,并

酿造出同国外一样好的葡萄酒,但要付出比国外高30倍的代价。他认为,如果真

的这样做,显然是愚蠢的行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

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每一个国家都按照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即生产成本绝对

低)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国家都是有利的,世界的财

富也会因此而增加。

(4)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斯密认为,有利的

生产条件来源于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自然禀赋和后天的条件因国家

而不同,这就为国际分工提供了基础。因为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可以

使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