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水平的阐释
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并取得优势地位的过程。
它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使生产日益社会化,工人
阶级队伍不断扩大,城市迅速发展。有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资
本主义工业化,它们的目的、道路和方法各不相同。
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
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
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
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著特征之一,但工
业化并不能狭隘地仅仅理解为工业发展。因为工业化是现代
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
程。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发展绝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总是与
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的,总是以贸易的发展、
市场范围的扩大和产权交易制度的完善等为依托的。在工业
化进程中,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量的快速增长,新兴部门大
量出现,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城镇化
水平和国民消费层次全面提升。
国际上衡量工业化程度,主要经济指标有四项:一是人
均生产总值,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为初期阶段,人均3000
美元为中期,人均5000美元为后期;二是工业化率,即工
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工业化率达到20%-40%,
为正在工业化初期,40%-60%为半工业化国家,60%以上为工
业化国家;三是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一般工业化初期,
三次产业结构为12.7:37.8:49.5;就业结构为15.9:36.8:
47.3;四是城市化率,即为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一般工业化初期为37%以上,工业化国家则达到65%以上。
工业化的第一阶段往往是轻纺工业为先导产业和支柱
产业,到第二阶段进入重化工业化,重工业和石化化学工业
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反映重化工业化过程的指标是霍
夫曼系数。
工业化和外向型经济也有密切关系。发展中国家的工业
化往往经历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两个阶段,但忽视出口替代
的单纯追求进口替代大多会失败,而先实行出口替代,完成
资本积累后再进行进口替代则大多会成功,其中亚洲四小龙
是典型代表。
从产业组织形式看,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深入,产业链、
产业集群等新生事物也创造出来,不断提高了工业产业的组
织程度和运行效率。
现在我国还提出新型工业化的概念。所谓新型工业化,
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
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
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与传统的工业化相
比,新型工业化有三个突出的特点:第一,以信息化带动
的、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动
力,注重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
中以质优价廉的商品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第二,能够增强
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化。要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
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降低资
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从而大大增
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后劲。第三,能够充分发
挥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工业化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中,工业生产活动取
得主导地位的发展过程。工业化最初只是一种自发的社会现
象,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这种以大规模机器生产为
特征的工业生产活动向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狭小的地方市场
提出挑战,老的生产方式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容量的
需求。同时,资本积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为工业化的产生
奠定了基础。工业化是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其初期,一
些先行的工业化国家为实现人口自由流动和提供充足、廉价
的劳动力,迫切要求打破原有的社会劳动组织系统。为此花
费约100年时间。20世纪以来,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工业化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工业生产的空间活动
范围在工业化不同发展阶段具有较明显的趋向性。初期时,
工业生产活动往往局限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点状分布),
随交通条件的改善而呈线或带状向外扩散。最终达到一个国
家或地区相对的均衡分布状态。工业化的发展,对人类社会
的进步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伴随大规模工业化而
产生的日益严重的大气、海洋和陆地水体等环境污染,大量
土地被占用,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剧等,对社会、自然、生
态造成巨大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生存,迫使各国对工业
化的发展进行某种限制和改造。
工业化不仅对经济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对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