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极管学问及极性判别方法
三极管学问及极性判别方法晶体三极管的构造和类型
晶体三极管,是半导体根本元器件之一,具有电流放大作用,是电子电路的核心元件。三极管是在一块半导体基片上制作两个相距很近的PN结,两个PN结把正块半导体分成三局部,中间局部是基区,两侧局部是放射区和集电区,排列方式有PNP和NPN两种,从三个区引出相应的电极,分别为基极b放射极e和集电极c。
放射区和基区之间的PN结叫放射结,集电区和基区之间的PN结叫集电极。基区很薄,而放射区较厚,杂质浓度大,PNP型三极管放射区“放射“的是空穴,其移动方向与电流方向全都,故放射极箭头向里;NPN型三极管放射区“放射“的是自由电子,其移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故放射极箭头向外。放射极箭头向外。放射极箭头指向也是PN结在正向电压下的导通方向。硅晶体三极管和锗晶体三极管都有PNP型和NPN型两种类型。
三极管的封装形式和管脚识别
常用三极管的封装形式有金属封装和塑料封装两大类,引脚的排列方式具有肯定的规律,底视图位置放置,使三个引脚构成等腰三角形的顶点上,从左向右
依次为ebc;对于中小功率塑料三极管按图使其平面朝向自己,三个引脚朝下放置,则从左到右依次为ebc。
目前,国内各种类型的晶体三极管有很多种,管脚的排列不尽一样,在使用中不确定管脚排列的三极管,必需进展测量确定各管脚正确的位置,或查找晶体管使用手册,明确三极管的特性及相应的技术参数和资料。
晶体三极管的电流放大作用
晶体三极管具有电流放大作用,其实质是三极管能以基极电流微小的变化量来掌握集电极电流较大的变化量。这是三极管最根本的和最重要的特性。我们将ΔIc/ΔIb的比值称为晶体三极管的电流放大倍数,用符号“β”表示。电流放大倍数对于某一只三极管来说是一个定值,但随着三极管工作时基极电流的变化也会有肯定的转变。
晶体三极管的三种工作状态
截止状态:当加在三极管放射结的电压小于PN结的导通电压,基极电流为零,集电极电流和放射极电流都为零,三极管这时失去了电流放大作用,集电极和放射极之间相当于开关的断开状态,我们称三极管处于截止状态。
放大状态:当加在三极管放射结的电压大于PN结的导通电压,并处于某一恰当的值时,三极管的放射结正向偏置,集电结反向偏置,这时基极电流对集电极
电流起着掌握作用,使三极管具有电流放大作用,其电流放大倍数β=ΔIc/ΔIb,这时三极管处放大状态。
饱和导通状态:当加在三极管放射结的电压大于PN结的导通电压,并当基极电流增大到肯定程度时,集电极电流不再随着基极电流的增大而增大,而是处于某肯定值四周不怎么变化,这时三极管失去电流放大作用,集电极与放射极之间的电压很小,集电极和放射极之间相当于开关的导通状态。三极管的这种状态我们称之为饱和导通状态。
依据三极管工作时各个电极的电位凹凸,就能判别三极管的工作状态,因此,电子修理人员在修理过程中,常常要拿多用电表测量三极管各脚的电压,从而判别三极管的工作状况和工作状态。
1中、小功率三极管的检测
A型号和管脚排列的三极管,可按下述方法来推断其性能好坏
测量极间电阻。将万用表置于R×100或R×1K挡,依据红、黑表笔的六种不同接法进展测试。其中,放射结和集电结的正向电阻值比较低,其他四种接法测得的电阻值都很高,约为几百千欧至无穷大。但不管是低阻还是高阻,硅材料三极管的极间电阻要比锗材料三极管的极间电阻大得多。
三极管的穿透电流ICEO的数值近似等于管子的倍数β和集电结的反向电流ICBO的乘积。ICBO随着环境温度的上升而增长很快,ICBO的增加必定造
成ICEO的增大。而ICEO的增大将直接影响管子工作的稳定性,所以在使用中应尽量选用ICEO小的管子。
通过用万用表电阻直接测量三极管e-c极之间的电阻方法,可间接估量
ICEO的大小,具体方法如下:
万用表电阻的量程一般选用R×100或R×1K挡,对于PNP管,黑表管接e极,红表笔接c极,对于NPN型三极管,黑表笔接c极,红表笔接e极。要求测得的电阻越大越好。e-c间的阻值越大,说明管子的ICEO越小;反之,所测阻
值越小,说明被测管的ICEO越大。一般说来,中、小功率硅管、锗材料低频管,其阻值应分别在几百千欧、几十千欧及十几千欧以上,假设阻值很小或测试时万用表指针来回晃动,则说明ICEO很大,管子的性能不稳定。
测量放大力量(β)。目前有些型号的万用表具有测量三极管hFE的刻度线及其测试插座,可以很便利地测量三极管的放大倍数。先将万用表功能开关拨至挡,量程开关拨到ADJ位置,把红、黑表笔短接,调整调零旋钮,使万用表指针指示为零,然后将量程开关拨到hFE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