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传统贸易理论的局限性和理论创新探讨 .pdf
文件大小:208.06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5-26
总字数:约4.59千字
文档摘要

专题教学之四

传统贸易理论的局限性和理论创新探讨

一、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两个层次和核心是比较成本理论和要素禀赋学说。按照比较成本理论,

各国应致力于生产并出口那些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在国际交换中换取其相对劣势的产品,以提

高世界福利水平。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各国在生产不同产品上的比较成本差别呢?瑞典经

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简称H-O模型)对此作出了解释。该理论认为,在不

同国家同种商品之生产函数相同的条件下,比较优势产生的根源在于各国或区域生产要素相对

禀赋的不同,以及不同商品生产在要素使用密集型式上的差别。因此,各国应当生产出口那些

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这一逻辑

得以成立的前提假定是各国之间单位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都是相同的,即各国的生产函数都是

相同的。与此不同,李嘉图的理论则认为各国比较成本的差异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之

差别造成的,也即各国的生产函数是不同的,而且一定时期内这类不同性保持不变。在斯密和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生产技术是给定的外生变量,生产规模报酬

不变,市场结构为完全竞争,作为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他们的理论被称为“古典贸

易理论”。H-O理论仍然是建立在完全竞争和生产规模报酬不变的基础上,但劳动不再是唯一的

投入,故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传统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所强调的比较利益结构都是建立

在一国产业之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的。通常的情况是,发展中国家缺资本和技术,而有自然资

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便宜的优势。发达国家则具有资本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因此,比较优势的

贸易格局一般表现为: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或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或技术密集

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则反之。应该说,上述理论在解释现实中的某些贸易格局上是相当成功的,

并曾在相当长时期内构成了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的主流,但它们终究存在着局限性。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建立在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基础上,其比较利益产生前提是

各国的供给、生产条件不可改变,资源和生产要素不能在国际间流动,这种传统比较优势具有

静态的特征。但处于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生产要素、资源可以在国际间流动;自然资源

可以通过人力资本投资而以“质量”上的优势弥补“数量”上的劣势。这表明,大部分发展中

国家所具有的静态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并不一定具有动态的竞争优势。

二、新贸易理论的主要创新内容

二战后,出现了大量的贸易新现象: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额超过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之间的贸易额;制成品内部的贸易比重上升,初级产品的贸易下降;发达国家之间制成品的产

业内贸易比重上升;跨国公司内部贸易额越来越大。这些新贸易现象与传统贸易理论相悖。针

对传统理论的不足,以不完全竞争为假设前提的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与传统理论相比,新贸

易理论大量运用产业组织、市场结构、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产品差异等概念和思想来构建

新的理论模型,使国际贸易理论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新贸易理论既从供给的角度,又从需求

1

的角度对现代国际贸易加以解释。从供给的角度,新贸易理论是从以下三方面来阐述的:

1、保罗·克鲁格曼提出“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作为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解释。规模经济

效果意味着,企业可以通过扩大其生产规模、降低商品的单位成本占居竞争的优势地位,这样

排除了企业自由进入某些部门的可能性;差异产品意味着企业追求控制产品价格的可能性。这

必将打破原有的自由竞争的市场结构。然而在一国市场范围内,追求规模经济效果和追求差异

产品是矛盾的。因为规模经济效果要求生产大批量、同质产品,从而带来市场价格的下降。但

是对差异产品的追求要求生产小批量、异质产品。要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途径是开展国际贸易。

这一基本观点由保罗·克鲁格曼在其国际贸易新理论的经典性论文《报酬递增、差异产品和国

际贸易》作出了完整准确的论述,非常系统地阐述了上述观点。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理论强调,

在规模经济发生作用的条件下,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差异产品的追求是国际贸易产生原因,对规

模经济效果的追求,从而是对获得超额利润的追求是国际贸易产生动力。

2、新贸易理论的第二个重要的理论是相互倾销理论。各国开展对外贸易的原因只在于垄断

或寡头垄断企业的市场销售战略。进而国际贸易的结构既不受产品成本差别、要素禀赋差别的

限制,也不受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差异产品追求的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