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1
《乡村规划理论与实践》
课程教案
第一周课程
第一章 乡村发展认知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乡村的概念
(2)了解国内外乡村建设的历程
(3)了解乡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乡村振兴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1)重点:乡村的界定、乡村空间系统、乡村振兴的含义
(2)难点:国内外乡村建设发展的历程
三、教授学时
2学时
四、教学方法
讲授+学生课堂讨论
教学过程
乡村的概念
(1)乡村的渊源:在空间属性上,《说文》中记载:乡,国离邑民所封乡也。从文化心理上,指自己生长的地方或祖籍。从行政区划上,是中国的基层行政单元。古代以来国家行政单位下能够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空间文化区域。村这一概念约在东汉时期形成,《说文》中指乡下聚居的住所,同时也指农村基层组织。在一段历史时期内代表一种落后的价值观念和粗俗的行为习惯。
(2)乡村的界定:
与乡村有关的文字有聚、乡、落、里、墟、屯、坞等,可见乡村的成因、形态、来源较为多样。乡村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熟人社会为半径,以家庭为核心,以道德为标准,以自治为常态,以村庄为边界的社会形态。
人类生态学视角中国的乡村地域是由家庭、村落与集镇构成的农业文化区位格局。家庭是经济生产和消费单元,村落以家庭为单位,以土地为基础,是农业文化中以血缘和地域关系为纽带的生态图景。集镇是城市与乡村物质交流的主要场所。三者之间彼此独立又相互依存。
社会学角度乡村社会生活以家庭、血缘、宗族为中心,居民以从事农业生产生活维持营生。乡村社会是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密切。
地理学角度乡村是作为非城镇化区域内以农业经济活动为典型空间集聚特征的农业人口聚居地,具有很强的人文组织与活动特征。乡村地区的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景观的形成条件、基本特征、地域结构、相互联系及其时空变化规律都是地理学的研究范畴。
从国土空间上来看,乡村是一个地域范围,经政府有关部门划定的现状城市建成区外的空间范围都属于乡村。
(3)城乡地域系统:
城与乡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全球化背景下,无论是地理景观,还是经济职能或社会文化,当代的乡村社会经济转型明显加快,正在日趋向城市靠拢。乡村与城市相比较而存在,所谓的乡村从某种程度上是指与城市之间差异较大的地区。
城乡地域系统由乡村系统和城镇系统两大子系统构成。乡村系统主要包括村庄、中心村(社区)、集镇、中心镇等村镇空间系统;城镇系统主要包括大都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及城郊社区等城市等级体系。两个子系统之间相互融合、交互叠加,形成一个独特的城乡交错系统,包括小城镇、城郊区、农村社区等城乡融合体系,也有城乡交错区、城乡结合部等多种称谓。
(4)乡村的类型:
国外乡村建设与发展
(1)始于“城乡差距较大”的东亚乡村建设
(2)基于“城乡发展均衡”的西欧乡村建设
(3)基于“城镇优先发展”的美国乡村建设
(4)东亚、西欧及北美的乡村建设对比
(5)乡村建设的动力机制
国内乡村建设与发展
(1)中国乡村建设分为四个时期
(2)不同时期中国建设的特征
乡村问题与乡村振兴
(1)乡村存在的问题
中国数千年的农耕生产,使得乡村地域一直主导着中国社会文明的进程,构成了支撑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基本面。然而,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来的发展使得我们这个“超稳态”的乡土社会结构面对快速城镇化的冲击,产生了很多不适应,诸如城市一味地蔓延的硬化景观使得自然风光缺失,财富因素主导下的社会分层使得空间破碎化日益突出,高度的人口流动使得个人对于地方(社区、城市、故乡),归属感迷失。由此可见,多年来累积的城乡矛盾和繁芜的社会经济问题,表明乡村问题构成了中国城镇化与现代化问题的基础与核心。
(2)乡村的价值
乡村地域系统包括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等,这些子系统赋于乡村生活、生产、生态及文化功能,而这些功能也恰恰是乡村自身价值的重要体现。
(3)乡村振兴
如何探索一条中国乡村发展的振兴之路将需要我们把乡村的传统基因融入现代语境,重新找回当代乡村的重要价值所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做出重要部署,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一个系统性的概念,乡村振兴内容复杂、表现多元,包括了乡村产业、空间、治理、文化等。具体表现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课后作业
思考一下:
(1)选择一个你最熟悉的乡村,谈谈它当前的发展面临什么问题;
(2)基于对乡村价值的剖析,谈谈对乡村振兴的看法;
教学反思
乡村是构成中国的细胞,随着国家脱贫目标的完成,乡村振兴正在路上,因此通过乡规划与设计这门课让学生找到为祖国乡村振兴发展增砖添瓦的途径,激发学生们对与本门课程的学习热情。
第二周课程
第二章 乡村规划与设计概述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乡村空间的构成
(2)了解乡村规划与设计的基本原则与任务
(3)掌握乡村规划与设计的主要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