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下体育建设项目的审计问题与
对策
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美国家希望从信任危机和管理压力中解放出
来,PPP模式得到广泛应用,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认同的“合作模式”,
无论是学校、医院、公共交通,还是监狱、废物废水处理等,都可以借助PPP
这一实践产物,通过政府与私人资本间的契约,为社会公众提供更为积极和便
利的服务。在体育建设领域中,通过签订协议和授予私人资本的形式对建设项
目进行运作,一方面为政府和相关运行组织提供必要的权利,在提供公共服务
和相关产品的过程中形成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要在这一模式下对体
育建设项目进行审计,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确保合作顺利。借此对建设资金
的使用情况和使用效果进行有效处理,使建设项目的管理效率和投资效益显著
提升。
1PPP模式及对体育建设项目的影响
1.1PPP模式及其特征
PPP模式指的是为了应对公共产品与服务诉求,在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构
建的基于合作伙伴关系的融资与管理模式。
(1)周期化的项目程序。自对项目识别开始,PPP模式就要通过项目准备
和项目采购等环节着手项目的运行,直到项目执行与移交才算完成一个完整的
生命周期。PPP模式和以往项目各环节分裂的建设情况不同,该模式自项目前
期规划和设计就已经进行统筹考虑了,然后将项目公司视作载体,对融资和建
设以及运营维护等工作予以统一规划和管理,最大限度对各环节脱节的情况予
以纠正。
(2)多元化的利益诉求。在参与主体方面,PPP项目一般涉及到当地政
府、民间资本、项目公司、金融单位、建筑经营公司和社会公众。随着参与主
体的增加,资金来源会变得更加多元,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也就出现了显
著差异。比如,对当地政府来说,追求的是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而民
间资本、金融单位和建筑经营公司等一般将利益最大化视为其目标,而对项目
的终极使用者(即社会公众)来说,要求的是项目能够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
可见,利益诉求层面的分歧难以规避,让相关利益主体之利益诉求获得合理体
现,一直是PPP项目成功的关键所在。
(3)层级化的管理范式。对PPP建设项目来说,通常是政府与民间资本共
同出资,以成立项目公司的形式开展项目的设计、建设和投融资以及运营维护
工作,并将项目公司视作管理主体,使之和金融单位、建筑经营公司以及咨询
公司等开展分项工作。项目所有权和运营权要按照PPP的运作范式,以合同为
蓝本予以分配与转移。这样,PPP项目的当地政府就会逐渐弱化对项目的控制
和管理,而以对项目的指导与监督为主。
1.2PPP模式对体育建设项目审计的影响
(1)对体育建设项目审计内容的影响。我国体育建设市场越来越规范,审
计核减率持续下降,原来的审计模式已经难以发挥更大作用。在PPP模式下,
特别是在特效经营项目与私有化类项目当中,民间资本会在项目资金来源方面
扮演关键角色——可以托看资金渠道,还能借助证券化方式的介入,让整个
PPP建设项目无论是前期设计、融资,还是后期的施工、决算,都要处在审计
监督的范围之内。这一过程中,审计的重点除了工程造价还有建设成本,这些
工作的开展可以为后续经营和服务提供必要尺度。
(2)对体育建设项目审计定位产生的影响。以PPP模式为视角,体育建设
项目中的民间资本是以投资主体的身份出现的,能够与政府共同成立项目公司
进行项目设计和建设以及运行、维护等工作,并非以投资人的身份参与审计。
同时,PPP模式下的体育建设项目大多为非营利性和准经营性的体育项目,和
它有着直接利益关联的是当地政府、建筑经营公司以及社会公众。在审计实践
中,要以项目实施服务为视角,对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要进行兼顾,以保
证民间资本收益的合理性,让体育建设项目的经济性与社会功能得到体现。
(3)对体育建设项目审计模式的影响。政府与民间资本之间是平等的合作
伙伴关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发挥PPP模式之活力,让终端用户(社会公众)
从中获益。但是,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就要改变以往的监督方式,通过采用事
后审计为主的审计模式已经无法在实质上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因此,以PPP
模式为视角,相关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前移至审计介入阶段,通过全过程跟踪
审计的形式一直延续到项目结束,在整体上把握体育建设项目审计监督的流
程。这也与PPP项目的生命周期特点十分相符。
2P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