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城市规划原理》
课程教案
PAGE
PAGE1
PAGE
PAGE0
《城乡规划原理》
标题
1绪论
序号
01
【教学目的及要求】:
教学目标:
1了解城乡规划的研究对象以及作用
2理解城乡规划的地位和任务
3掌握城乡规划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城乡规划的地位和任务、城乡规划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难点:城乡规划的研究对象以及作用
【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讨论
【教学时数】:
2,1-2/48
教学内容(教学时数:1-2/48)
标题
2城市与城镇化
序号
02
【教学目的及要求】:
教学目标:
1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2熟悉城市化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掌握城市化的含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城市的产生、定义、发展过程;城市化的概念、特征和规律。
难点: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讨论
【教学时数】:
2,3-4/48
教学内容(教学时数:3-4/48)
1.3城市的定义
字源学的解释
城:城堡,具有防御功能,为防备野兽伤害及其他部落袭击。(“城,廓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
市:市场,拥有商品交换功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英文解释
urban(城市的、市政的),源自拉丁文urbs,意为城市的生活。
city(城市、市镇),含义为市民可以享受公民权利,过着一种公共生活的地方。
citizenship(公民)、civil(公民的)、civic(市政的)、civilized(文明的)、civilization(文明、文化)等就是说社会组织行为处于一种高级的状态,城市就是安排和适应这种生活的一种工具。
古代城市:从我国文字字义来看,“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易场所。所以仅有防御作用的墙墙并不是城市,仅是集市也不能称为城市。
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和防御职能的居民点。
现代城市的含义,不同学科有种不同的认识,主要包括人口数量、产业结构和职能三方面的意义。
城市规划术语中指出: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城市的起源:作为政治、军事目的的和集市交易场所是大多数城市产生的原因。
最初的城市=“城”+“市”,即:
“城”——城墙-→防御功能
“市”——集市-→商品交换功能
但是,现代的城市≠“城”+“市”
——反映了城市的变迁立的市、镇。
城市: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聚集一定数量的人口
以非农业活动为主,是区别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
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心
用地相对聚集
必须提供必要的物质设施和力求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是根据共同的社会目标和各方面的需要而进行协调运转的社会实体
有继承传统文化,并加以延续发展的使命
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大系统。
经济子系统:涉及资源分配、财富的生产与分配;
政治子系统:以权力的形成、分配和作用为基础;
这两个子系统决定了城市社会系统的性质。
交通通讯子系统:城市系统内外部相互作用的媒介与途径;
空间子系统:使各系统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也是这种作用的结果。
这两个子系统是社会系统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基础。
城市的法律定义
(1)人口规模
瑞典、丹麦:200人;
澳大利亚、加拿大:1,000人;
法国、古巴:2,000人;
美国:2,500人;
比利时:5,000人;
日本:30,000人。
中国:非农业人口:2,000人以上设镇;
非农业人口:60,000人以上设市
(2)城市特质
中国:
设镇条件(任一条件)(1984):
县政府所在地;
非农人口2000人以上的乡政府所在地。
设市条件(同时满足)(1986):
非农人口60000人以上的镇;
年国民生产总值2亿以上的镇。
2、城市的发展
总述
城市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代,或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古代城市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