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从宏观上描述燃烧的现象,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从微观角度认识燃烧过程中分子、原子的变化,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观念。
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设计并完成燃烧条件和灭火方法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科学思维:运用分析、推理等方法,从实验现象归纳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能将所学知识迁移应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火灾预防和应对,提升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科学态度与责任:认识到燃烧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和火灾的危害性,增强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合理利用化学知识造福人类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难点: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行科学思维的培养和提升。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播放一段森林火灾的视频,视频中展示熊熊燃烧的烈火吞噬树木、动物四处逃窜的画面,以及消防员紧张灭火的场景。
教师提问:“同学们,看到这样惨烈的火灾画面,你们有什么感受?燃烧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它既能给我们带来光明和温暖,也能造成巨大的灾难。那么燃烧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又该如何灭火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燃烧与灭火’的世界。”通过创设这样震撼且贴近生活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欲望。
(二)新课讲授
燃烧的概念(3分钟)
展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等实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燃烧现象,如发光、放热、生成新物质等。
师生共同总结燃烧的概念: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通过具体实例,帮助学生从宏观现象入手,逐步形成对燃烧概念的理性认识。
燃烧条件的探究(15分钟)
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燃烧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呢?”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思考。
作出假设: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假设,如需要可燃物、需要氧气、需要达到一定温度等。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假设结果。
设计实验:教师提供实验仪器和药品,如酒精灯、镊子、棉花、酒精、水、蜡烛、烧杯等,引导学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巡视各小组,对学生的实验设计进行指导和点评,帮助学生完善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学生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方案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在教室中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规范实验操作。例如,在探究“燃烧需要可燃物”的实验中,用镊子分别夹取一小块棉花和一小块石头,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现象;在探究“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中,点燃两支蜡烛,将其中一支蜡烛用烧杯罩住,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在探究“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温度”的实验中,分别用镊子夹取蘸有酒精和水的棉花,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现象。
收集证据: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解释与结论:各小组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共同总结出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着火点: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灭火原理的探究(12分钟)
问题引导:教师提问:“既然我们知道了燃烧的条件,那么根据这些条件,大家想一想可以采取哪些方法灭火呢?”引导学生根据燃烧条件进行逆向思维。
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灭火的方法,并结合生活实例进行分析。如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森林火灾设置隔离带、用水灭火等。
实验验证:教师选取一些典型的灭火方法进行演示实验,如用烧杯罩住燃烧的蜡烛灭火(隔绝氧气)、将燃着的蜡烛插入沙土中灭火(隔绝氧气和降低温度)、向燃烧的纸条上喷水灭火(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让学生观察灭火过程和现象,进一步理解灭火原理。
总结归纳:师生共同总结灭火的原理: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只要破坏燃烧的其中一个条件,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三)课堂练习(8分钟)
下列物质中属于可燃物的是()
A.石灰石B.氮气C.酒精D.二氧化碳
用扇子扇煤炉火焰,越扇越旺,原因是()
A.提供氧气B.增加可燃物C.降低温度D.提高着火点
请根据燃烧和灭火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为什么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用水浇灭的原理是什么?
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