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多元表征,建立乘法模型
[摘要]特级教师强震球在“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中将情境表征、言语表征、符号表征和模型表征等巧妙融入表内乘法教学中,从生活情境中引出连加算式,在听写算式中体现乘法的简捷性,从而引导学生逐步建立乘法模型。
[关键词]多元表征;认识乘法;模型思想
多元表征的分类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和维度来进行,按照表征的形式,可以分为情境表征、动作表征、实物图示表征、图形表征、言语表征、文字表征、符号表征和模型表征等。这些不同类型的表征在信息输入、加工和输出的过程中,能帮助学生将学习对象与生活经验、知识背景等建立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多元表征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多维度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素养,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和社会交流等。
“乘法的初步认识”主要内容是连加算式的简便计算。在教学“表内乘法(一)”时,特级教师强震球将情境表征、言语表征、符号表征和模型表征等巧妙融入表内乘法教学中,不仅让学生感受乘法是对求几个相同加法和的简便运算,还让学生完整经历乘法模型的建构过程。
一、片段一:在情境表征中引出连加算式
情境表征是指个体在记忆中以事物发生、发展的具体时间和空间环境为依据,将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包括事件的前因后果、时间顺序、空间结构等,以图式的形式储存于记忆中的方式。情境表征教学时,教师通过将知识置于具体的时空背景中,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意义和作用,从而增强记忆效果;将问题置于具体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境相联系,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1.看图列式,列出加法算式
师:小朋友们,这里有三道题(如图1),你们能列式解答吗?打开练习纸,请独立思考第一道题,列式解答。
生1:第一道题,我先数出一共有4架小飞机,每架小飞机上都有2个人,然后计算2+2+2+2=8。
师:(边说边圈)这位同学说得太棒了,我们把掌声送给他。既然大家都听懂了,我们一起来圈一圈。每架小飞机上有2个人,就用2个圆形来表示,一共有4架这样的小飞机,就是有4个2。第二道题,谁来说一说?
生2:第二道题,这里有3串葡萄,每串有5颗葡萄,列出算式是5+5+5=15。
师:(边说边圈)这串葡萄有5颗,我们5颗5颗地圈,一起来数一数:1个5、2个5、3个5,算式列对了,掌声送给这位同学。第三道题,谁来说一说?
生3:左边有4支笔,中间有1支笔,右边有5支笔,所以一共有4+1+5=10。
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通过解决这三个问题,得到了三个连加算式。请大家睁大眼睛仔细看,你们能把这三个算式分成两类吗?
生4:我觉得把连加算式中数字都相同的两个算式分成一组,即2+2+2+2=8和5+5+5=15在一组,把4+1+5=10分成另一组。
师:看来大家都关注到这个加数的特点,真是会观察和思考。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像这类算式的连加算式,(指着2+2+2+2=8)这里的相同加数是2,相同加数的个数是4,有4个2相加。(指着5+5+5=15)这里的相同加数是几?相同加数的个数是几?
生5:这里的相同加数是5,相同加数的个数是3。
2.变换情境,丰富连加算式
师:小朋友们,学到这里,你们对像这样几个几相加的算式有点感觉了吗?那咱们用几个几相加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示练习:左边有4个小朋友,右边有4个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小朋友们,请算一算。
生6:4+4=8。
师:这里有几个几相加呢?(出示练习:每串有2颗樱桃,有这样的6串樱桃,一共有多少颗樱桃?)小朋友们,请算一算。
生7:2+2+2+2+2+2=12,这里有6个2相加。
师:我们要列出像这样几个几相加的算式不是那么容易的,这里面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地方?
生8:要去掉一个再数下一个,这样就可以数得更清楚,列算式的时候就不会漏了。
师:我们在列算式的时候要看清楚相同加数是几,相同加数的个数是几。
赏析: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情境表征,引出加数完全相同和加数不完全相同的连加算式,并让学生根据加数的特点将这些连加算式分成两类;然后,教师组织学生重点研究加数完全相同的连加算式,同时提供两个生活情境中的连加算式,引导学生联系问题情境从几个相同加数的认识过渡到初步认识“几个几相加”,并知道“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这个看似简单的转换是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基础,也是增长新知识的关键点,能为学生进一步抽象乘法算式的含义做好充分准备。
二、片段二:在符号表征中认识乘法
符号表征是指以语言或数理逻辑符号的形式存储知识。这种表征方式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能够超越动作达到的范围,最大限度地反映对象的本质特征。符号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