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5.应对自然灾害》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应对自然灾害》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重要一课。本单元主要围绕地球我们的家园展开,这一课则聚焦于自然灾害这一特殊的地球现象,是对前面关于地球环境、人类与自然关系等内容的进一步延伸和深入探讨。通过学习这一课,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成因、危害以及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等知识,培养学生的灾害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首先介绍了常见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等,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洁的文字描述了这些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危害。例如在介绍地震时,提到了地震会使地面震动、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接着阐述了自然灾害的成因,既有自然因素,如地壳运动引发地震,也有人为因素,像人类过度砍伐森林可能导致水土流失,进而引发洪水等。教材还重点强调了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包括灾前的预防,如加强防灾减灾工程建设、进行灾害预警;灾中的应对,像地震时的避震方法、洪水来临时的逃生措施;灾后的恢复,如灾后重建家园、心理救助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逻辑清晰,从现象到原因再到应对措施,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说学情
(一)知识基础
六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和生活中,对自然灾害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例如通过新闻报道、课外阅读或者亲身经历,可能了解到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一些情况。但他们对自然灾害的认识还比较零散、表面,缺乏系统的、深入的了解,对于自然灾害的成因以及全面的应对方法掌握得还不够。
(二)心理特点
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阶段,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开始关注社会现象和问题。他们对自然灾害这类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社会现象充满好奇,渴望了解更多相关知识。然而,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对有限,在面对自然灾害这样复杂的问题时,可能会存在恐惧、不知所措等心理。
(三)能力水平
在能力方面,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收集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但在应对自然灾害这样实际操作性较强的问题上,他们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比如在灾中如何冷静地采取正确的逃生方法,在灾后如何积极参与重建等方面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准确识别常见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旱灾等。例如,能够根据自然灾害的特点区分地震与火山喷发的不同表现形式。
2.了解自然灾害的成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比如知道乱砍滥伐森林会破坏生态平衡,增加洪水发生的可能性。
3.掌握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包括灾前预防、灾中应对和灾后恢复的具体措施。像了解地震来临前可以通过观察动物异常行为等方式进行预警,地震时应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等避震知识。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例如在分析洪水灾害案例时,能够找出灾害发生的原因以及应对过程中的得失。
2.提高学生在模拟灾害场景下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如在模拟地震逃生演练中,能够迅速、正确地采取避震和疏散措施。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增强学生对自然灾害的敬畏之心,认识到自然的力量是强大而不可忽视的。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在灾害发生时积极参与救援、重建等工作,同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倡导防灾减灾措施,关心受灾地区的人们。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常见自然灾害的种类、特点和危害。
-例如在讲解地震这种自然灾害时,重点强调地震的突发性、强大的破坏力等特点。引用教材中的数据,如地震可以瞬间摧毁房屋建筑,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等,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地震的危害。通过播放地震后的视频片段,直观地展示地震给城市、乡村带来的废墟景象,使学生对地震的危害有更直观、更深刻的感受。
2.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
-灾前预防方面,重点讲述如何加强建筑物的抗震、防洪等能力,如何建立有效的预警系统。比如日本在地震预防方面,建筑多采用抗震设计,通过讲述这一案例,让学生明白灾前预防的重要性。灾中应对方面,详细讲解不同自然灾害的逃生方法,如在讲解火灾逃生时,强调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低姿前行等方法。灾后恢复方面,让学生了解灾后重建家园、进行心理救助等措施的重要性,如汶川地震后,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帮助灾区重建家园的案例,体现灾后恢复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二)教学难点
1.自然灾害成因中的人为因素。
-因为这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如地理、生态等,而且学生对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复杂关系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例如,要解释清楚人类过度开垦草原导致土地沙漠化,进而引发沙尘暴等灾害,需要从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土壤结构的变化等多方面进行阐述。可以通过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