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级上册语文课件文言文二则预习【人教部编版】
一、《伯牙鼓琴》
(一)课文原文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二)生字词
1.弦(xián):乐器上发声的线。如琴弦,弓弦等。
2.志(zhì):心意,这里指心中所想。
(三)多音字
“少”:
-读“shǎo”,表示数量小,如“多少”“少数”。
-在文中“少选之间”读“shào”,表示短时间。
(四)作者介绍
关于《伯牙鼓琴》的作者,相传是先秦时期的佚名人士。这篇文章出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五)背景介绍
春秋时期,伯牙善于弹琴,锺子期善于倾听。他们二人之间那种相知相惜的友情被传为佳话。当时社会动荡,人们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渴望真挚的情感交流,伯牙和锺子期这种跨越身份的知音之交,成为人们心中美好的向往。
(六)重点字词解释
1.鼓:弹奏。
2.方:刚刚,正在。
3.志在太山:心中想到高山。志,心意。太山,即泰山。
4.善哉:好啊。
5.巍巍乎:高大的样子。
6.少选之间:一会儿,不久。
7.汤汤乎: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8.破琴绝弦:把琴摔破,把弦扯断。绝,断绝。
(七)全文译文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泰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破琴,扯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八)赏析
1.知音主题的表达
-文章通过伯牙鼓琴,锺子期能准确地听出伯牙心中所想的高山流水,生动地表现了他们之间心灵相通的知音关系。伯牙心中所想,通过琴音传达,而锺子期能精准解读,这种默契是知音关系的核心体现。
-例如,当伯牙志在太山时,锺子期能说出“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形象地描绘出他从琴音中感受到的泰山的巍峨气势。这表明他们之间不仅是简单的音乐欣赏者和演奏者的关系,更是一种灵魂层面的交流。
2.情感的强烈表达
-锺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的行为,极其强烈地表达了他对知音的敬重和失去知音后的悲痛。在伯牙心中,锺子期是唯一能理解他琴音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的人,没有了锺子期,他认为弹琴也失去了意义。这种情感的表达简洁而深刻,让读者深刻感受到知音的珍贵。
(九)课后习题解析
1.伯牙为什么“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答案:因为锺子期死了,伯牙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原因:在伯牙和锺子期的关系中,锺子期是唯一能够理解伯牙琴音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的人。他们之间是知音关系,这种关系对于伯牙来说非常重要。当锺子期去世后,伯牙觉得失去了能够真正欣赏他音乐的人,弹琴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他选择破琴绝弦,不再弹琴。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知音”的理解。
-答案:知音是能够理解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情感的人。就像伯牙弹琴时,志在太山,锺子期能听出琴音中的巍峨太山之意;志在流水,锺子期能听出琴音中的汤汤流水之情。他们之间心灵相通,不需要言语的过多解释就能理解对方,这就是知音。
-原因:从课文中伯牙和锺子期的互动可以看出,伯牙通过琴音传达自己心中的意象,而锺子期能够准确地理解这些意象。这种相互理解是建立在对彼此的深刻了解和极高的默契基础上的,这就是知音关系的体现。
二、《书戴嵩画牛》
(一)课文原文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二)生字词
1.嵩(sōng):山高而大,这里指戴嵩,是唐代的画家。
2.搐(chù):抽缩。
3.拊(fǔ):拍。
4.婢(bì):婢女。
(三)多音字
“曝”:
-读“pù”,如“一曝十寒”“曝书画”中的“曝”,表示晒的意思。
-读“bào”,如“曝光”,表示使照相底片或感光纸感光。
(四)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他的诗词文赋俱佳,书法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但他始终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其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对后世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背景介绍
苏轼生活在北宋时期,当时文化艺术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