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案例:探秘传统节日里的文化密码
郾城区实验小学盛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准确说出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时间、起源及习俗。
掌握与传统节日相关的诗词、传说,提升语言积累与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跨学科探究、角色扮演、创意实践,培养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与创新思维。
运用合作学习模式,提升学生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引导学生主动传承和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习俗意义。
通过多样化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联系,理解其传承价值。
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创造性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资源:节日纪录片片段、传统习俗动画、诗词朗诵视频。
2.?道具材料:手工制作材料包(粽叶、彩纸、黏土等)、角色扮演服饰、诗词卡片。
3.?分组准备:将学生分为5-6人小组,每组推选组长,明确分工(资料搜集员、记录员、汇报员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穿越时空的节日请柬(5分钟)
1.?播放《中国传统节日》混剪视频,展示节日庆典中的舞龙舞狮、包粽子、赏花灯等热闹场景,配以欢快的民乐背景。
2.?教师化身“节日使者”,手持古风卷轴道具:“同学们,神秘的节日使者给我们送来一封邀请函,邀请我们穿越时空,探秘传统节日里的文化密码!大家准备好出发了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秘之旅第一站:节日起源大揭秘(15分钟)
1.?分组探究
每组抽取一个节日信封(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内含该节日的起源线索卡(如神话故事片段、历史文献摘要)。
小组成员合作阅读资料,整理节日起源故事,用思维导图记录关键词。
2.?故事剧场
每组推选代表,结合自制道具(如简易头饰、手绘背景板),以情景剧形式演绎节日起源故事。如演绎“屈原投江”时,学生用纱巾模拟江水,用竹简道具朗诵《离骚》片段。
3.?知识抢答
教师提出问题:“除了刚刚表演的故事,还有哪些关于这个节日起源的说法?”“这个节日在古代有哪些不同的称呼?”学生抢答,答对可获得“文化小博士”贴纸奖励。
(三)探秘之旅第二站:习俗体验工坊(20分钟)
1.?美食制作区
端午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用仿真粽叶和糯米材料包迷你粽子,学习系五彩绳。
中秋组:用黏土制作“月饼”,设计独特花纹,讲述“嫦娥奔月”与月饼的关系。
2.?艺术创作区
春节组:用红色卡纸剪窗花,书写春联(用铅笔描红),了解春联对仗知识。
重阳组:绘制茱萸图,制作茱萸香囊,结合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解读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3.?文化传承秀
每组展示作品,讲解习俗背后的文化寓意,其他小组可提问互动。例如,中秋组展示黏土月饼时,解释“月圆人团圆”的文化内涵。
(四)探秘之旅第三站:诗词中的节日情怀(10分钟)
1.?诗词飞花令
教师给出“月”“春”“节”等关键字,学生接力背诵与节日相关的诗词。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2.?诗词新唱
播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歌曲视频,师生跟唱。鼓励学生尝试用流行音乐旋律改编其他节日诗词,小组内交流展示。
(五)总结升华:文化传承小使者(5分钟)
1.?时光信箱
学生在古风信纸上写下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悟,或设计一条传承传统节日的创意方案(如“举办家庭端午诗词会”“制作节日主题手抄报”),投入班级“时光信箱”。
2.?教师寄语
教师展示非遗传承人坚守传统技艺的图片,深情总结:“传统节日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礼物,每一个习俗、每一首诗词都是文化的密码。希望同学们都能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小使者,让这些璀璨的文化永远闪耀!”
五、教学延伸
1.?组织“传统节日文化周”活动,学生分组策划并举办节日主题展览、民俗表演。
2.?开展“我家的节日故事”征文活动,鼓励学生记录家庭中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温馨故事。
六、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通过沉浸式情境创设与多维度实践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但在小组活动中,部分学生动手能力较弱,需加强个别指导;后续可增加家长参与环节,如邀请家长分享家庭节日习俗,促进家校共育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