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
一、教学目标
语言运用:
能准确运用均匀触角等词语描述观察对象
学习作者连续观察的写作方法
思维能力:
通过对比阅读发现科学观察类文本的写作特点
提出关于植物生长的探究性问题
审美创造:
为爬山虎设计生长名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现其特点
文化自信:
感受汉语表达的准确性,体会科学小品文的语言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爬山虎如何用脚攀爬的过程描写
难点:将观察方法迁移运用到其他植物的描写中
三、教学方法
方法名称
具体实施
设计意图
三维观察法
实物观察+微课演示+文本对照
多模态建立认知
问题链驱动
爬山虎会‘思考’吗?等阶梯性问题
发展高阶思维
跨学科融合
结合科学课植物生长知识
实现学科协同育人
四、教学过程
★前置性作业(减量提质)
轻量任务:在小区/校园寻找一种会攀爬的植物,用3句话记录特点
▌环节一:真实情境导入(5分钟)
校园探秘:播放校园围墙爬山虎实拍视频
问题激趣:
如果爬山虎有微信,它的‘朋友圈’会发什么照片?配什么文字?
(引出作者叶圣陶如何用文字拍照)
▌环节二:精准观察解密(15分钟)
实验对比:
分组操作:提供真实爬山虎茎叶,用放大镜找脚
对比阅读:将课文段落改写为爬山虎用吸盘爬墙的错误文本,学生找差异
▌环节二:创意表达迁移(15分钟)
我是植物主播:
根据课文内容,用第一人称录制30秒爬山虎自述短视频脚本
范例:大家好!我的脚其实是茎上的小圆片,碰到墙就会...
自然笔记创作:
选择校园常见植物(如牵牛花),仿照课文写2个观察短句
结合美术课,用刮画纸制作植物生长密码卡
▌环节四:拓展延伸(5分钟)
项目式作业预告:
成立‘校园植物侦察队’,用一周时间记录某种植物的变化,形式自选(图文日记/标本集/观察)
五、教学评价
评价维度
具体方式
工具支持
过程性
观察记录表★(自评+互评)
师生现场观摩
成果性
最佳自然侦探作品展评
微信班级圈展示
增值性
对比前置作业与课堂练笔进步度
成长档案袋
六、设计创新点
双线融合:人文线(语言建构)与科学线(观察方法)并行
技术赋能:使用AR技术扫描课文插图呈现3D爬山虎模型(需提前备课)
作业革命:
基础型:为课文设计3个观察小贴士气泡框
实践型:用黏土制作爬山虎攀爬过程模型
挑战型:改编课文为科普漫画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