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手高考试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粗犷(kuàng)静谧(mì)
B.莅临(lì)咄咄逼人(duō)
C.憔悴(jiāo)吝啬(lìn)
D.抖擞(shǒu)贮蓄(zhù)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朗润喉咙风筝呼朋引伴
B.健壮宽敝澄清花枝招展
C.空灵响晴骄媚淅淅沥沥
D.化妆冷洌端庄喜出忘外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他上课经常迟到,老师批评了好几回还是改不了,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B.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C.这些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
D.科学工作者们在会上高谈阔论,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
B.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C.为了防止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故,学校采取了很多安全措施。
D.他的写作水平明显提高了。
5.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
B.《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
C.《观沧海》的作者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D.《次北固山下》的作者王湾,唐代诗人,这首诗选自《全唐诗》。
6.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我寄愁心/与明月
B.潮平/两岸阔
C.断肠人/在天涯
D.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7.下列词语中“绝”的意思与“绝巘多生怪柏”中“绝”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绝处逢生
B.络绎不绝
C.绝无仅有
D.哀转久绝
8.下列对“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两句是由当前的苦况所激发出来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
B.“何当”表示时间,意思是“什么时候能够”。
C.“共剪西窗烛”是虚写,想象与妻子相聚时的情景。
D.“却话巴山夜雨时”是说一起回忆当年巴山夜雨的美好时光。
9.下列对《诫子书》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B.文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一句,明确了修身养德的具体途径。
C.作者认为成才需要三个条件:立志、学习、惜时。
D.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如“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10.下列对“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中“眈眈相向”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瞪眼朝着屠户
B.凶狠注视的样子朝着屠户
C.互相瞪着眼睛
D.凶狠地朝着屠户
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
1.下列文学作品与作者对应正确的有()
A.《繁星》——冰心
B.《飞鸟集》——泰戈尔
C.《世说新语》——刘义庆
D.《聊斋志异》——蒲松龄
2.下列关于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有()
A.“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B.“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运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C.“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3.下列词语中,描写人物神态的有()
A.眉开眼笑
B.垂头丧气
C.兴高采烈
D.面红耳赤
4.下列句子中,表现友情的有()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C.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D.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5.下列对文言文中“之”字用法判断正确的有()
A.“学而时习之”中“之”代指所学的知识。
B.“下车引之”中“之”代指元方。
C.“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中“之”是助词,可译为“的”。
D.“久之,目似瞑”中“之”是凑足音节,无实义。
6.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说法正确的有()
A.古人常用“阴”“阳”表示方位,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
B.“河”一般专指黄河,“关”一般专指函谷关。
C.古代兄弟之间的排行有伯、仲、叔、季,“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D.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舍”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属。
7.下列对诗歌意象理解正确的有()
A.月亮常常寄托着思念之情,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