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三单元整体探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pdf
文件大小:2.41 M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5-26
总字数:约6.76千字
文档摘要

第三单元单元综合

第1课时单元整体探究

【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

任务一研习史传作品,领略人物风

1.[情境]毛泽东曾经说过:“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

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

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

证人。

[问题](分析人物形象)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屈原形象?请结合

相关段落进行分析。

与你交流屈原是一个殉道者的形象,这个“道”就是理想和信仰,就是祖国和人民,

就是人格的神圣与精神的绝对纯净。

第1、2段叙述屈原才能卓越,为国操劳,因小人使奸而为怀王所疏。

第3段着力评述屈原创作《离骚》的根由:“忧愁幽思。”屈原因“穷”生“怨”,

因“怨”为文,而此“穷”此“怨”皆因奸佞“蔽明”。

教师讲解内容:屈原的美政之梦光明磊落,然而屈原被疑被谤,孤立无援,此时“不平

则鸣,,实乃自然之事。其文“以刺世事二文如其人。屈原“志洁”“行廉”,为保持自己

良好的道德操守,“自疏濯淖污泥”“蝉蜕于浊秽”“浮游尘埃之外”“泥而不滓”,其高

尚的美德真可“与日月争光”。屈原一生,傲骨坚挺,皆因他的“方”与“正”。

第8段写屈原虽被“放流”却仍“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屈原处江湖之远,依然

心忧祖国。虽然怀王“终不悟”,但屈原的“存君兴国”之志从未泯灭。

教师讲解内容: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屈原却无论是否在其位都要谋其政。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屈原则是无论是否穷达都要兼善天下。

“位卑未敢忘忧国”,屈原的爱国之心既不会因个人的荣辱而动摇,也不会随楚国的

治乱而改变。对祖国的一片忠心是屈原傲骨的内在精髓。

第10段写屈原江畔答问。渔父劝屈原随波逐流,屈原却用“弹冠”与“振衣”来

表明他誓不改变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信念,用“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来

表达他矢志不移的决心。

教师讲解内容:屈原被流放广行吟泽畔”。他在吟什么?屈原仍在“吟”其志,他是为了

其“志”而“颜色憔悴”到如此“枯槁”之状,颓废的外表之中仍透露着一种对精神追

求的执着。渔父对其“见放”之因明知故问,屈原答:“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

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这既是对不合理遭遇的解释,也是对自我人格立场的持守。

渔父建议屈原“与世推移”,没有必要“怀瑾握瑜”,屈原则用形象化的比喻(“弹冠”与

“振衣”)表明他誓不改变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信念。“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

耳”一句可见屈原的矢志不移,屈原宁弃生求死,也不坠青云之志。死亡已经成为屈

原标举清高、解脱愁苦的唯一手段。

2.[情境]“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这是一曲名叫《苏武牧羊》

的歌谣。两千多年前,苏武被匈奴首领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放羊,在冰大雪地

的恶劣环境中苦熬了十九年,那是怎样艰苦的经历啊!《苏武传》为我们展现了那

一段传奇往事。

[问题](分析人物形象)依据《苏武传》,分析苏武的形象特点,并说说作者是怎样塑

造苏武形象的。

与你交流《苏武传》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入木三分地刻画

了苏武光辉的人物形象。坚强个性、民族气节、爱国意志是构成苏武形象的主要

特征。

首先,作者通过苏武以死报国的行动,表现了他刚烈难犯、义不受辱的坚强个

性。

教师讲解内容:苏武是将门之子,禀性刚烈,视死如归。他知道,自己是汉朝使臣,使

臣受辱,就是国家受辱,所以当他听到张胜的报告以后,立即说:“事如此,此必及我,

见犯乃死,重负国。”在紧要关头,苏武没有考虑个人的安危,而是立即想到如何才

能不辜负国家的重托。在卫律开庭审讯的场合,苏武对常惠说:“屈节辱命,虽生,何

面目以归汉!”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苏武表明自己没有参与匈奴的谋反事件,而

且也不赞成这样做;二是表明汉廷没有指使他们这样做;三是教育副使张胜不要贪

生怕死。苏武在说完这番话后再引刀自刺。他这一行为大大增强了所说的话的分

量。这不仅可以为国雪耻,扭转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