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内容在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地位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讲述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其中重点讲述电解质的概念。电解质相关概念在中学化学课程中处于比较重要的位置。;(一)教学内容在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地位;(二)教学内容在必修教材章节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承前启后。上节讲了物质的分类思想,这节就根据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将化合物分为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并且介绍了电解质、电离和电离方程式,为下节讲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做了铺垫。;(三)知识框架;学生在学习了物质的分类之后,基本上能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比较物质,由此过渡到具体的电解质,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但要强调的是电解质的定义以及电解质中容易混淆的几个概念,如溶解度(大小),导电性(强弱)等问题。
所授课班级高一(1)班是年级的实验班,学生整体素质较高,具较强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但问题意识还有所欠缺。;(一)有关电解质教学的论文:周蓉等6篇
(二)有关电解质的教学设计:罗仕文等11篇
(三)电解质教学的文献分析
一般思路和教学流程:初中导电性实验——介绍NaCl等加热至熔化后能导电——引出电解质概念——介绍NaCl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用电离方程式表示电离——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的定义——引导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一)希望有突破的教学环节
1、课前定向预习,教学从学生问题开始
2、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去给电解质下定义
3、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化学概念知识框架
4、化学概念课对化学知识的承上启下作用,引导学生自主超前学习
5、化学学习在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6、培养分析溶液中微粒存在状态的习惯;(二)、教学设计思路
1、设计思想
因为教学的开展以学生问题为起点,教学设计采用的是平行模块设计思想。;(二)、教学设计思路
2、设计思路;感觉比较满意的:(几个希望突破的环节)
1、课前定向预习,教学从学生问题开始,学生提的问题有水平,迈出了敢于发问的第一步
敢问——会问——会学
2、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去给电解质下定义
3、化学概念课对化学知识的承上启下作用,引导学生自主超前学习
4、化学学习在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5、培养分析溶液中微粒存在状态的习惯;感觉不足的和所感的:
1、课是由学生问题生成的,不可预设,由于是第一次尝试,对学生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预计不足,学生问题生成教学的课堂操作还需要再思考,再研究;但经历了这一次,我觉得课堂是要来解决学生问题的这个方向是要坚持的,只有因应学生问题的课堂才是高效的、优质的、理想的课堂。
2、每一次的实践都是积累学生学习问题的过程,只有掌握了学生自己的问题,才能让学生在课堂更有收获!;谢谢聆听!
请多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