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广东省深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
文件大小:457.5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5-26
总字数:约6.87千字
文档摘要

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八至十一单元+(下)第一至五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35年9月,甘肃哈达铺(回民聚居区)一位清末秀才曾写下一首诗《咏红军》:“仓皇无计欲何之,正是闻风丧胆时。只道伤残同列寇,哪知仁义胜王师。人言戳掠皆虚语,自悔潜逃反失资。瞥眼雷霆惊震后,听来一路赞扬辞。”这可用于说明()

A.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军民鱼水情 B.土地革命群众基础的壮大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和巩固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2.讲述了只顾享乐的诗人辛白华因挚友梁质夫的牺牲而投身抗战的电影《风云儿女》于1935年上映后便广受好评,其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也迅速唱遍全国以及海外有华人居住的地方。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社会艺术审美水平的提升 B.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C.政治局势主导艺术的创作 D.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形成

3.1942年,伪满政府《资金统制法》规定:买卖3000元以上不动产时,需强制购买相当于贩卖价格一半的公债;1943年,伪满中央银行又规定:私营各银行、工企金融合作社等金融机关,须保有相当于存款额30%的公债。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转嫁负担以战养战 B.冲击国统区的金融秩序

C.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D.改变战争的进程和形式

4.下面解放战争时期某一战役的局部示意图。下列对该战役描述正确的是()

A.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B.基本上实现了华北全境的解放

C.使国共军队在数量上发生逆转 D.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5.1954年,一位记者在记录一场盛事时写道:“他们从车床边来,从田地里来,从矿井来,从海岸的防哨来。放下钳子,放下犁耙,放下笔杆、圆规……同他们所爱戴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一起,商量着国家大事。”这反映出当时()

A.人民民主主体具有广泛性 B.社会阶级状况完成了重塑

C.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深化 D.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完善

6.1956年9月,毛泽东在接见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代表团时说:“我国革命胜利的时候,帝国主义并未干涉我们,并不是怕我国人民,主要是苏联存在。当时若无苏联存在,美国一定要来的,它不仅在台湾,而且要到大陆来。”这反映出“一边倒”政策()

A.落实了“求同存异”的外交理念

B.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

C.造成了与西方国家关系恶化

D.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7.下面是我国某一时期新建成的主要工业中心分布图。这些新工业中心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A.保障国家的国防安全 B.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C.践行西部大开发战略 D.促进国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8.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的概念。这种体制将计划工作建立在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基础之上,确保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覆盖全社会,从而形成“国家(政府)—市场——企业”的三主体格局。这一概念的提出()

A.冲击了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 B.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

C.得益于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D.体现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9.下图展示了2014~2019年澳门高中毕业生在中国两岸四地的升学趋势。由此可推知()

A.澳门优化了人才选拔机制 B.澳门居民的国家认同感有所增强

C.“九二共识”得到广泛认同 D.台湾和澳门之间的矛盾正在加剧

10.毛泽东强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要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方法应用于中国,在这里创造出新的东西”。由此可知,毛泽东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应()

A.开拓创新、独立自主 B.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1.下图反映出()

A.文明发展具有长期性和曲折性 B.农耕文明具有明显的扩张潜能

C.文明出现的标志是农牧业诞生 D.生产力进步是文明出现的根源

12.古代印度早期佛教僧团内部以受戒时间长短的修行资历为序,而非出身地位;佛教经典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