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广东省深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
文件大小:195.41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5-26
总字数:约5.76千字
文档摘要

2024~2025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3。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武公去世(前678年)时“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秦穆公死后殉葬者多达177人,《左传·文公六年》借君子之口批评道:“秦穆之不为盟主也宜哉!死而弃民……若之何夺之?”中原封国如宋国、鲁国虽偶有人牲现象,但均遭到士大夫反对(如宋国司马子鱼、鲁国臧武仲)。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A.秦国等级秩序的严密 B.周朝的礼制难以为继

C.礼乐制注重以人为本 D.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2.宋代花鸟画家注重写生,强调“师造化(自然)”。“师造化”既是对自然的观察和审视,又表现出画家对物象的思考和研究。徽宗年间《宣和画谱》言:“画家虽游艺,至于穷理处当须知此。”出现这一现象主要缘于()

A.商品经济繁荣和绘画技艺高超 B.理学对艺术和审美影响

C.士大夫阶层忧国忧民的家国观 D.封建礼教束缚人们的精神

3.伏尔泰认为,“孔子使世人获得对神的最纯真的认识”,这就是唯有以德教人,要求人们修身、治国都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即理性,“而无须求助于神的启示”。他主张吸收中国的智慧;学习中国庄重简朴的礼仪、限制僧侣权力、实行宽容而富有理性的宗教政策。据此可知,伏尔泰意在()

A.打破民众对罗马教廷的迷信 B.寻找启蒙思想的渊源

C.借助中国文化促进社会启蒙 D.推动中西文化的交流

4.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人出于社会管理需要发明了滚印(印章),其重要使用场合是神庙的仓储,即通过滚印的纹饰来标识诸如仓储货物的种类、来源等信息。苏美尔早王朝时期(公元前2900~前2370年),滚印上镌刻了印主的名字,逐渐成为私人所有物。材料所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源于()

A.区域文明交流的频繁 B.楔形文字产生和发展

C.等级分化现象的产生 D.世俗王权的不断强化

5.据记载,拜占庭帝国学生们既要学习《圣经》又要背诵《荷马史诗》哲学、算术、天文、法律、物理和神学课程均是高级教育的组成部分。政府官员和教会高级僧侣均被要求具有教、俗两方面的文化修养。直到帝国末期,只知神学的教士或对宗教问题无知的作家都难登大雅之堂。这一现象可用来说明拜占庭帝国()

A.教俗文化并存发展 B.世俗王权借助希腊传统对抗神权统治

C.神权来自王权授予 D.基督教的发展促进了希腊文化的传承

6.如图是印加贵族后裔瓜曼·波马在1600~1616年间完成的《新编年史与好政府》中的一幅插图。这一画作()

A.控诉了葡萄牙殖民者的罪恶行为

B.可用于研究印加帝国灭亡的原因

C.属于真实可信的第一手图像史料

D.映射出阶级社会等级观念的森严

7.1652年,北美百慕大殖民地的一名混血奴隶声称自己生而皈依基督,上帝早已将她与异教的黑人奴隶做了本质区分,因此她应拥有基督徒的自由,不应该终身为奴,经裁定,这名奴隶获得自由。但1680年,巴巴多斯殖民地的奴隶主向英国政府申诉,认为受洗黑奴皈依基督教会损害他们的财产,改信基督教的黑人奴隶会变得难以“驯服”。这些可用于研究当时()

A.出现了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 B.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矛盾突出

C.宗教成为殖民统治唯一手段 D.殖民地不同文化的冲突与碰撞

8.下表为1821~1941年新加坡的人口变化情况。据此可推知()

时间(年)

1821

1823

1830

1850

1860

1931

1941

华人数量(人)

1159

3317

6555

27988

50043

421821

599659

全部人口(人)

4724

10683

16834

52886

81734

567453

769216

华人占比(%)

24

31

38

52

61

74

78

A.儒家文化助力了新加坡的经济发展 B.世界殖民体系崩溃使人口大量迁移

C.政府奉行开放包容的民族文化政策 D.新加坡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9.1951年《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任何国家不得以任何形式,将难民推回到其生命或自由因为种族、宗教、国籍、参加某一社会团体或具备某一政治见解而遭受威胁的领土边界。庇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