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3。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武公去世(前678年)时“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秦穆公死后殉葬者多达177人,《左传·文公六年》借君子之口批评道:“秦穆之不为盟主也宜哉!死而弃民……若之何夺之?”中原封国如宋国、鲁国虽偶有人牲现象,但均遭到士大夫反对(如宋国司马子鱼、鲁国臧武仲)。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A.秦国等级秩序的严密 B.周朝的礼制难以为继
C.礼乐制注重以人为本 D.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殉葬制度来源于殷商习俗的遗存,周朝建立后原封国宋、鲁偶有人牲现象,遭到士大夫的批评,据此可推知,西周推行以人为本的礼乐制,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西周的殉葬制度,与A无关,排除A项;西周推行礼乐制度,周朝的礼制是否难以为继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根据孔子的生平时间(公元前551~前449年)可知,儒家文化在这一时期尚未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2.宋代花鸟画家注重写生,强调“师造化(自然)”。“师造化”既是对自然的观察和审视,又表现出画家对物象的思考和研究。徽宗年间《宣和画谱》言:“画家虽游艺,至于穷理处当须知此。”出现这一现象主要缘于()
A.商品经济繁荣和绘画技艺高超 B.理学对艺术和审美的影响
C.士大夫阶层忧国忧民的家国观 D.封建礼教束缚人们的精神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花鸟画水平很高,艺术创作来源于对自然万物的“师法”,强调对自然的观察、注重写实,“穷理”即需要艺术家内得自心中的悟性,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受到理学的影响,B项正确;商品经济繁荣是促使绘画不断发展的物质基础,但不是“师造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士大夫阶层忧国忧民的家国观主要体现在文学艺术作品对社会现实、国家命运等方面的关注上,与花鸟画家注重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这一现象没有直接关联,排除C项;封建礼教束缚人们的精神主要体现在对人的行为规范、道德伦理等方面的限制,与画家注重写生、“师造化”这一现象没有直接的因果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3.伏尔泰认为,“孔子使世人获得对神的最纯真的认识”,这就是唯有以德教人,要求人们修身、治国都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即理性,“而无须求助于神的启示”。他主张吸收中国的智慧;学习中国庄重简朴的礼仪、限制僧侣权力、实行宽容而富有理性的宗教政策。据此可知,伏尔泰意在()
A.打破民众对罗马教廷的迷信 B.寻找启蒙思想的渊源
C.借助中国文化促进社会启蒙 D.推动中西文化交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18世纪的法国。根据材料可知,启蒙运动期间,伏尔泰汲取中国儒学中“道德化”“理性”“以德教人”“修身、治国”等精神养料,以此抨击基督教神学权威,宣扬理性主义。由此可见,伏尔泰借用中国文化来反对西方宗教,意在促进社会思想进步,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打破民众对罗马教廷迷信”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伏尔泰的主张与寻找启蒙思想的渊源无关,排除B项;“推动中西文化的交流”并非伏尔泰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4.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人出于社会管理的需要发明了滚印(印章),其重要使用场合是神庙的仓储,即通过滚印的纹饰来标识诸如仓储货物的种类、来源等信息。苏美尔早王朝时期(公元前2900~前2370年),滚印上镌刻了印主的名字,逐渐成为私人所有物。材料所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源于()
A.区域文明交流的频繁 B.楔形文字产生和发展
C.等级分化现象的产生 D.世俗王权的不断强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亚)。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苏美尔人的印章从开始的由纹饰来表达仓储货物的信息信息到后来镌刻人名来表现私人所有,必须要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