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年上海市高一语文专题03:社科文阅读(名校期末真题,11篇)解析版.docx
文件大小:110.31 KB
总页数:34 页
更新时间:2025-05-26
总字数:约3.9万字
文档摘要

试卷第=page22页,共=sectionpages3434页

专题03社科文阅读(名校期末真题,10篇)

题型概览

题型01基础题题型02提高题

选题区域

上海16区:黄浦、静安、徐汇、长宁、杨浦、虹口、普陀、浦东、宝山、嘉定、闵行、松江、青浦、奉贤、金山、崇明

一、基础题

上海市黄浦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语文试题

(一)班级开展“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学习活动。(11分)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以及创造和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信息,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周围世界,但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误导和烦恼。我们获取的信息并不都是真实的,特别是网络上发布的信息常常会有讹误。近期,面向中学生和大学生的“公民在线判断能力”调查显示,学生在区分媒介信息的真实性方面普遍存在困难。这就意味着,,已是刻不容缓。

[材料二]

《媒介信息辨识手册》

媒介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失真的具体情况比较复杂:有时,信息本身真实,但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损耗和扭曲;有时,真实的信息被传播者夸大、隐瞒、剪裁和篡改,以达到某种目的;有时,信息本身就是假的,以讹传讹……那么,我们应如何辨识媒介信息?本手册提供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要丰富自己的常识,逐步形成对可疑信息的敏感。虚假信息往往以违背常识的方式吸引受众眼球,以达成某种传播目标,或者说在编造信息的过程中,往往会有常识性的破绽。倘若我们能具备丰富的常识,熟谙常理常情,就比较容易对虚假信息“生疑”,只有“生疑”,才谈得到下一步的“辨识”。

第二,要形成信息查证意识。信息的出处和发出者的身份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我们评估信息的真伪。出自政府部门、权威媒体等的信息,在真实性方面是最有保证的。有些信息的点击量很大,但是真实度却并不高。我们要学会在“点击场”“言论潮”中保持清醒,查证信息的发出者,理性判断传播者的意图。

第三,要学会信息比对。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接触到的信息源往往是多样的。某一个信息源发出的虚假信息,常能因其他信息源发出的不同信息而被揭露出来。特别是一些缺少权威信息源的媒介信息,对其进行信息比对是辨识其真伪的好方法。

第四,要熟悉虚假信息的语言特征。虚假信息往往有一些常见的语言特征,例如,夸大其词,动辄就说“惊天秘密”“突发”“惊爆”;不提供信息来源,只是模糊地说“网友曝”“专家说”“外媒报道”;刻意煽动或迎合社会情绪,常说“怒了”“悲愤”“大快人心”等等。遇到有类似语言表达的信息,我们要引起警惕。

第五,要了解虚假信息的外部表现特征。巨大的网络点击量是很多虚假信息发出者的追求目标。点击量、关注度异常增长的信息,阅读量很多而评论、点赞很少(或大量雷同)的信息,其背后很可能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炒作,而这类炒作的信息中有很多就是虚假信息。

[材料三]

黑科技中性笔“燃爆”文具界

本报讯综合多家媒体报道,近日,一款黑科技中性笔“燃爆”文具市场。据许多家长反映,这款产品不仅外观精美,书写流畅,而且能够大幅度提升学生作业准确率,答题精准度高达99%。据了解,该中性笔由知名文具品牌Tiger设计,采用最新纳米材料制造而成。(阅读量5.2万,点赞2人)

3.根据文意,在[材料一]画线处填入合适的内容。

4.以下关于“媒介素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媒介素养”是对筛选、质疑、评估与制造媒介信息等能力的综合考量。

B.人工智能时代,人们缺乏媒介素养的主要原因就是无法辨识信息的真伪。

C.一个不具备良好媒介素养的读者,往往容易被网络上的虚假广告所迷惑。

D.学会分析传播过程中信息失真的情况,有助于提升我们的“媒介素养”。

5.能够依据[材料二]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只要我们基于常识反复质疑,就能精准地辨识出虚假信息。

B.媒介信息的点击量能够作为辨识信息真伪的重要参考依据。

C.熟悉虚假信息的常见语言特征有利于甄别媒介信息的真伪。

D.比对不同网站发出的信息,才能掌握虚假信息的外部特征。

6.班级同学阅读[材料三]后对“这则网络新闻报道是否真实”产生争议。请你根据[材料二]提供的方法,分析这则报道的真伪,有理有据阐述观点。

【答案】3.提升媒介素养培养信息辨别能力

4.B5.C

6.我认为这则报道是假的。①这款中性笔使答题精准度高达99%,这种夸大其词的、违背常识的说法符合虚假信息的特征。②报道中没有提供信息来源,只是模糊地说“综合多家媒体报道”,这是虚假信息的常见语言特征。③报道中说“‘燃爆’文具界”,符合虚假信息刻意迎合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