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生物与环境
壹贰种群的数量变化与影响因素群落的结构与演替目录/DIRECTORY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与环境
考情透视核心考点考试频次考题统计种群的概念及特征3年4次(2024浙江卷)种群的特征(2024广东卷)种群综合(2023天津卷)种群的概念群落的结构3年24次(2024天津卷)物种在群落里的生态位(2024海南卷)种间关系(2024江西卷)生态位(2024浙江卷)种群群落综合(2024甘肃卷)生态位群落演替3年12次(2025浙江卷)群落演替及影响因素(2024贵州卷)群落演替(2024江苏卷)种群群落综合(2024河北卷)种群群落综合本部分内容年年必考,以选择题为主,试题情境以数学模型为主,要求考生在提取、加工图文信息的基础上,结合教材知识进行深度分析
壹种群的数量变化与影响因素
深化点(一)生态调查方法和误差分析1.生态调查方法汇总——估算法样方法适用范围步骤随机取样→计数每个样方个体数→求平均值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计数原则样方内、样方相邻两边及其夹角的个体均应计入标记重捕法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在被调查范围内捕获一些动物→标记后放回→一段时间后重捕估计值=(初捕数×重捕数)÷重捕中标记数适用范围方法计数
取样器取样法适用范围方法用采集罐或吸虫器取样土壤中小动物计数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标记重捕法培养液中的微生物摇匀、取样借用血细胞计数板、显微镜计数适用范围方法计数黑光灯诱捕法适用范围诱捕趋光性昆虫深化点(一)生态调查方法和误差分析1.生态调查方法汇总——估算法
(2)逐个计数法:适用于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2.种群密度调查误差分析(1)样方法①未做到“随机”取样。②未对“多个”样方取平均值。③样方边线上的个体未做到统计相邻两边及其夹角。对生存环境复杂隐藏,或对调查人员造成较大危险的猛兽,一般不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而是采用红外触发照相机自动拍照技术、粪便DNA分子标记法、动物声音个体识别法等调查其种群密度。(减少干扰;保障人身安全;不受气候影响;)深化点(一)生态调查方法和误差分析1.生态调查方法汇总
(2)标记重捕法深化点(一)生态调查方法和误差分析2.种群密度调查误差分析
【典例1】下列有关各种“调查”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在对各种生物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都只能进行估算B.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和种群密度应分别采用取样器取样法和标记重捕法C.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可采用记名计算法来统计物种相对数量D.捕捉和标记是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的必需环节C逐个计数均应采用取样器取样法应用红外触发相机、利用不同动物的粪便特征、声音特征等进行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均不需要捕捉生物体,捕捉不是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的必需环节
【典例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大型野生动物的天然密度较低,有的难以接近、有的行踪隐蔽或者在夜间活动等不易观察,下列针对大型野生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中,对应正确的是(????)选项调查方法结果分析A标记重捕法标记物脱落会导致调查的结果偏大B红外触发相机针对变温动物触发相机拍摄的照片或视频准确统计数量C粪便分析法动物排泄粪便的次数、粪便的新鲜程度直接影响调查结果D声音分析法成熟个体的声音在不同阶段变化较大,需缩短调查时间C不适合恒温P6相对比较稳定
[例1](2023·新课标卷)为了研究和保护我国东北地区某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研究人员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获得了该保护区内某些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的相应数据,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相关依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物种丰富度B.与标记重捕法相比,采用该技术进行调查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C.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可调查生活在该自然保护区内东北豹的种群密度D.该技术能调查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中成年个体数量,不能调查幼年个体数量C幼年个体也会在拍摄区域活动
1.(2024·赣州二模)用照片重复取样法可推算雪豹种群密度。科研团队在祁连山某区域内布设60台红外相机,连续拍摄3个多月,确定研究区域约有20只雪豹。根据数学模型推算,估测在这个区域内每100km2生活有3只雪豹。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温度对雪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其种群密度有关,属于密度制约因素B.雪豹活动能力强、生性凶猛,不适合采用样方法、标记重捕法C.直接决定雪豹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D.为进一步了解雪豹种群数量变化趋势,还需统计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A
2.(2024·九江二模)某小组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面积为6hm2湖泊中草鱼的种群密度,第一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