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年山东省四县高三语文5月模拟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pdf
文件大小:3.51 MB
总页数:9 页
更新时间:2025-05-26
总字数:约1.54万字
文档摘要

2025年山东省四县高三语文5月模拟联考试卷

2025.05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1(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随着人工智能(AI)对文学产介入的日益深入,人工智能在文学写作中的情感产成为一项值得深

入探讨的议题,而这一问题的核心在于探讨机器成内容能否有效表达和传递情感,以及情感表达对文

学作品的本质性影响。

文学作品的核心功能之一是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毋庸置疑的是,现阶段的人工智能并不能主动

成和表达情感,然而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触及、影响和激发人类情感的客观效果。当前的AI语言模型通

过对海量人类文本的训练,能够成具有情感色彩的语言片段,模仿人类在特定情境下表达的情感。例

如,AI可以成悲伤的诗句、浪漫的情书,甚至反映恐惧或愤怒的叙事.AI通过情感分析和自然语言处

理,了解不同情感的词汇、句式和上下文,从而在表面上触及人类情感,从更深层次来说,正是由于与

人脑产逻辑的根本区别,AI产的语言反而更有机会激发人类的某种情感体验。

AI成的作品有时可能因其缺乏传统的人类情感逻辑而显得“陌”.AI并不具备人类的情感体验,

因此它在成表达情感的内容时,往往采用统计学上的最优解,这种“计算式情感”可能因其算法的特

性导致作品中出现不符合人类常规的情感表达。这种“不协调”可能被人类作者认为是错误,但在读者

看来,这种情感的突兀性反而营造了一种新奇的氛围。由此而产的陌感本身可能成为一种独特的美

学体验,引发读者对于情感与人性的新思考。在文学结构和叙事逻辑上,人类文学传统中对叙事结构、

情感逻辑和语言形式有着长期约定俗成的审美规范,而这些规范对AI却没有约束力,在某些文学作品中,

AI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成的“硬”对话或“冷漠”描述反而能突出某种荒诞感。AI的介入打破了人

类创作的审美规范,提供了一种“反常规”的美学体验,由此可见,人工智能成作品中的“陌化”

效应,不仅是一种技术现象,更是一种特殊的审美体验,这种陌化可能让人不适,但正是这种不适推

动了文学创作的边界扩展,也促使人们重新定义文学的本质与意义。

关于人工智能能够成情感的问题,其实关乎对于情感本质的理解和探讨。情感的本质不仅是一种

主体性体验,更是一种互动性体验。情动理论认为情动是一种预语言的、非表意的、身体化的强度变化,

而情感则是经文化加工、被命名和分类的具体体验。情动理论的关键观点是情动并非完全属于主体,而

是一种“身体与世界的关系”的动态表现。而人工智能的优势正在于能够通过数据分析捕捉社会情感的

“宏观流动”,从而为主体模拟出与之互动的世界。换言之,人工智能能够为人类的情动提供“拟态环

境”,虽然AI缺乏情感的主体性与意识,但是它能够通过提供情感拟态从心理学效应上激发人类的情感。

人类对AI成内容的情感属性的认知,本质上是一种“拟态”过程。人类会基于AI成的语言或行为

进行情感投射,误认为AI“具有”情感,这种现象被称为“拟人化效应”。

拟态错觉而产的“误读”是产情感投射的根本原因,即将外在的语言或行为视为内在情感体验

的外化。比如,当AI成直击读者情感体验的诗句时,人类可能错误地认为AI“懂〃他们,而忽略其

仅仅是根据训练数据成符合语境的内容,这种情感并非AI的真实体验,而是人类自身认知机制“误读”

的产物。

人工智能在文学创作中依赖于数据与算法,其“情感”来源于人类语料的模仿和模式识别,而非真

正的体验。但也应该看到,AI文学作品可以通过形式上的语言美感、叙事结构或情节安排触发读者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