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摘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把无私的爱奉献给教育事业,这种甘为人梯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去学习。陶行知先生爱的教育思想是照亮教师教书育人道路的一盏明灯,当工作中遇到问题感到束手无策的时候,当在教育的道路上迷失方向的时候,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总会给予我帮助,同时作为教师的我也会在一次又一次的教育实践中获得思想认识的不断提高.
关键字:爱的教育陶行知无私奉献爱的双向性理解尊重
陶行知提倡“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同时他也用一生来诠释自己的思想.他热衷于创造真诚、博爱、和谐的教育氛围,体现了最崇高的师德境界,给我们树立了师为楷模的榜样.在这里,我所理解的爱既有大爱也有小爱,大爱应该是对学整体生思想上的关爱,小爱是针对存在极端思想的学生,通过与学生的真诚沟通,让学生相信你,并且教师也应该有能力给处于迷惑中的学生以正确的思想指导.无论是大爱还是小爱,都要建立在无私奉献、尊重理解的的基础上.
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关键,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爱需要教育,教育也需要爱。
一、爱是教育工作的基础
爱的教育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力量源泉、精神动力。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爱是人们身上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需要。人是不能离开集体环境的,在集体中人既需要别人爱自己,又需要自己爱别人。一个孩子在入学以前主要是在父母的关怀教育下成长,父母的教育指导和自身行为是他们的第一影响源。进入学校以后,教师成为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物,孩子们很自然地把他们与父母交往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感情、期望与“爱的需求”转移到自己的老师身上,渴望老师也象父母那样关心照料他们,体贴爱护他们,教师就成了他们成长的第二影响源。
在中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是高大的,特别是在低年级学生心目中,教师简直就是完美无缺的人物,教师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圣人”,是真理和美德的化身,他们希望自己长大以后也象教师那样做人。在学校里,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和教师一起度过的,他们学习得好坏,生活得是否有趣,成长得是否健康,都和教师有极大的关系。因此,他们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依恋心理,他们在学校里做的任何一件事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赞许和肯定,即使是关注的一个眼神、信任的点头,在他们眼里都是一种“爱,都会使他们感到是一种安慰和鼓励。在高年级的学生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获得了更多的生活经验,开始意识到教师的爱与父母的爱的区别和作用,他们所认识到的教师的爱已远远超出了家庭的范围,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仍然渴望得到教师的“爱”。
一个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了无私的爱心,才能产生做好教育工作的强烈愿望,才能想尽一切办法上好课、教好学生。一个充满爱心的教师,为了教好学生,会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学生进步时,教师会感到欣慰;学生退步时,教师会焦急万分;学生犯了错误,教师会感到痛心.有了这种感情,教师才能心生、了解学生,才能满腔热情地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教育,才能潜心钻研和努力创造教育教学的方法和艺术,才能有更大的信心去教育好学生。
二、爱是具有双向性的
是具有双向性的,因此爱的教育也是具有双相信的.爱的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应相互承担、相互给予的责任.如果只有教师对学生单向的爱而没有形成学生的反馈式的爱,那这种爱的教育也是失败的。有一些学生成绩比较好,所以本身觉得会比其他学生有优越性,而一些老师看这些学生的时候也是带着光环的,自然就会有偏爱现象.这样的爱是片面的,危险的,只能产生对学生的溺爱,而没有达到爱的教育的真正目的。然而这些老师赋予光环效应的学生大多数在见到自己的任课老师时都不会打一声招呼,这就充分说明了老师的爱教育是失败的。在抱怨学生没有礼貌,不懂得回报的同时,我们有没有反省自己的方式有问题呢,在给予学生爱的同时要激发学生去付出他们自己的爱.
陶行知先生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同样,对学生的爱也要因人而异。
其实对于学生爱的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建立学生高品质的人格,让学生在浓浓的爱的渲染下激发起生活的激情,对人对己对社会的责任感。而这一切完全凝结于教师对学生的一个鼓励,一个眼神,一份信任与一份爱心。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理解之中,他就懂得了感恩。的确,你想塑造一个什么样品格的孩子你就得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他,因为孩子的模仿力是无穷的。
我曾经有一个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均衡,思想也比其他孩子略显成熟。正因为这样可能在性格中有点自负,显得有些桀骜不驯,因此有一部分同学对他有一些看法。然而,作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