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七年级语文上册1《春》(统编版2024).pptx
文件大小:20.47 MB
总页数:40 页
更新时间:2025-05-26
总字数:约2.91千字
文档摘要

《春》;学习目标:;第一部分文学文化常识

;【作者简介】(链接课下注释①);【文体知识】——散文;【字词检测】(链接课后读读写写);【字词检测】(链接课后读读写写);第二部分课文解析

;任务一:描绘春光美如画

任务二:咏诵春光读诗情

任务三:品味语句学修辞

任务四:知人论世多积累;任务一:描绘春光美如画

要求:1.感知内容,梳理结构;

完成思维导图。

2.小组合作,初步赏读。;1.感知内容,梳理结构,完成思维导图。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赞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2.在作者笔下,春天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小组合作,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幅画面?说说你的理由,并明确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朗读;示例1:我们组朗读“春花图”。这段话写得很美,“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让我们感受到春草春花的五彩缤纷。“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非常有动感,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与灵动。

朗读的时候应该是带着喜悦和新奇。;示例2:我们组朗读“春风图”。春风的轻柔,“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春风又吹来泥土的气息、花的香味,还传来鸟的歌唱、牧童的笛声。这段描写既有触觉,又有嗅觉、听觉,全方位地让人感受到“春风吻上我的脸”的那种陶醉。

朗读的时候要把这种满足与陶醉的感觉读出来。;示例3:我们组朗读“春雨图”。这个片段中的一些动词细腻传神,如“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笼”字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这层烟的轻柔、绵密;再比如“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逼”这个动词好像你的眼前完全被草的青色占据了,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因为春雨的滋润,小草展现出的旺盛生命力。

这一段描写春雨中的乡村,氛围安静而和平,朗读的时候要体现这一点。;任务二:咏诵春光读诗情

要求:学习朗读技巧,找出你喜欢的段落,标出语句中的重音和停连,在小组朗读,互相评价。;;参照下面示例:在课本上用这些符号设计重音和停连,按照自己的设计朗读一遍,再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示例:

重读“盼望”是为了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在静静地等待春天来临;重读“来”和“近”是为了表现当春天真的来临时,作者内心的激动、惊喜。在“来了”“近了”前面停顿,是为了让读者感受到春天来临是有一个过程的。;“钻”“嫩嫩”“绿绿”重读,突出春草顽强的生命力,“偷偷”重读,突出春草在人们不经意间生长,带来春的气息。“坐”“躺”“打”“踢”“赛”“捉”这几个动词重读,用人们在草地上欢快的行为突出春天的生机蓬勃。读“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时,句子之间连读,语速可以加快,突出春天的力量和生机。;“母亲的手”“抚摸”要读得语重而情深,让人觉得温暖而舒坦。“泥土的气息”“青草味”重读,给人以嗅觉上的美感。“清脆”“宛转”“应和”重读,让人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迎春交响曲。;任务三:品味语句学修辞

要求:赏析语句,体会《春》在比喻上的妙处;课文读起来富有童趣,又带有诗的味道,清新、活泼、优美。这样的语言特点源于《春》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你能找出哪些?

排比、拟人、比喻、引用……;《春》这篇文章在修辞上最大的特色是运用了大量比喻。阅读课本第5页关于“比喻”的补充资料,你获得了哪些关于“比喻”的知识?试找出《春》里的比喻句,分析其本体和喻体,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1.概念: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构成: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比喻的事物);比喻词(表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种类:明喻、暗喻、借喻

4.作用: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

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让人加深体会。;类别;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把野花比作眼睛、星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花的细小且繁多,表达了作者对野花的喜爱之情。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不仅写出了春风的“轻柔”,而且还让读者体会到母亲的手带给我们的温暖的感觉,吹起了我们童年的回忆。;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比喻看似都是写春雨的绵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