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课文言文二则意思
一、《学弈》
?原文: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
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
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
也。
?注释:
?弈秋:弈,下棋(围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
以称为弈秋。
?通国:全国。通,全。
?之:的。
?善:善于,擅长。
?使:让。
?诲:教导。
?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听之:虽然在听讲。
?以为:认为,觉得。
?鸿鹄:天鹅。(大雁)
?援:引,拉。
?将至:将要到来。
?思:想。
?弓缴:弓箭。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之:谓,说。
?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
。
?弗若之矣:成绩却不如另外一个人。
?为是其智弗若与: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
?曰:说。
?非然也:不是这样的。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
中一个人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
也在听弈秋讲,可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将要飞到这里来,想
取过弓箭,把它射下来。这个人虽然与前一个人一起学习,成绩
却不如那个人了。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
这样的。
?启示: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
志,绝不可以三心二意。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
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
智力上有多大差异。
?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
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
“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
“孔孟”。《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
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孟子》是中国儒
家经典典籍,为“四书”之一,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二、《两小儿辩日》
?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
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
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
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注释:
?东:东方。
?游:游历、游学。
?见:看见。
?辩斗:辩论,争论。
?其:代词,他们。
?故:缘故,原因。
?以:认为。
?始:刚刚,才。
?去:离;距离。
?日中:正午。
?初:刚刚。
?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及:到。
?则:就。
?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为:是。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
?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汤,热水,开水。(古时还特指
沐浴时用的热水。)在文中的意思是天气很热。
?决:决断,判定,判断。
?笑:在这里不是嘲笑,突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孰:谁。
?为:同“谓”,说,认为。
?汝:你。
?知:zhì,通假字,“知”通“智”,聪明、智慧。
?译文:孔子向东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争论的缘
故。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开始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
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