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作文考前最后一课与五道作文题预测及其解析
一、考前最后一课:作文备考核心策略与心态调整
(一)命题趋势与核心要求
2025年高考作文命题将继续秉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导向,紧密扣合时代脉搏与社会热点议题,着重强调思辨性与创新性在作文中的体现。回顾近三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其演变轨迹与能力进阶的脉络。
从形式演变来看,2020年高考作文呈现出情境任务型的特点,这类题目往往设定具体的情境,要求考生在特定情境中完成写作任务,着重考查考生在具体情境下运用语言和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到了2021年,价值材料型作文成为主流,材料蕴含着鲜明的价值导向,引导考生对特定价值观进行深入思考和阐述。2022年,多元关系型作文登场,题目中涉及多个元素之间的关系,需要考生全面、辩证地分析这些关系,展现出较强的系统思维能力。而2023-2024年,极简思辨型作文备受青睐,这类题目通常以简洁的材料呈现复杂的问题,要求考生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辨能力,从简单的表象中挖掘出深刻的内涵。
在能力进阶方面,2020年侧重于应用写作,要求考生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和任务,熟练运用各种文体进行写作,达到有效沟通和表达的目的。2021年则上升到价值判断层面,考生需要对材料所体现的价值观念进行甄别、分析和评价,表达自己独特的价值立场。2022年进一步要求考生具备系统思维,能够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深入地分析问题。2023-2024年则强调哲学思辨,要求考生具备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能够对深层次的问题进行哲学层面的思考和探讨。
高考作文命题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紧密同步,该体系强调“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维度的考查。高考作文命题也聚焦于社会热点问题,如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议题,要求考生思考人类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责任与担当;人工智能的发展,探讨其对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文化传承,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青年责任,激励新时代青年勇挑时代重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二)备考策略
积累素材
素材是作文的基石,丰富的素材储备能够让作文内容更加充实、生动。考生应养成每日关注《人民日报》时评的习惯,从中获取最新的社会热点信息和深刻的观点论述。同时,要认真整理热点案例,例如神舟十九号所展现的航天精神,它体现了中国航天人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乡村振兴的实例,展示了农村地区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将这些案例按照主题进行分类,如科技伦理、传统文化、青年成长等,方便在写作时快速调用。
训练思维
高考作文不仅考查语言表达能力,更注重思维能力的考查。考生可以通过练习“A与B的关系”类题目来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如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个体与集体的关系等。在写作过程中,运用“虽然……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等句式,能够增强文章的逻辑性和思辨性。例如,在论述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时,可以这样表达:“虽然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和魂,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精神追求,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进行创新表达。一方面,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能够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创新必须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不能破坏传统文化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掌握文体
除了常见的议论文外,考生还应熟悉散文、书信、演讲稿等文体的结构和写作特点。背诵《人民日报》中的排比句、金句模板,这些优美的语句能够为文章增添文采,提升文章的质量。例如,“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样的金句可以在文章中适当引用,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心态调整
积极暗示
在考前,考生要学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每天可以默念“我已充分准备,考场正常发挥即可”,通过这种积极的自我暗示,增强自信心,缓解紧张情绪。相信自己平时的努力和积累,相信自己能够在考场上发挥出最佳水平。
避免焦虑
考前一周,考生应停止大量刷题,避免因过度紧张而产生焦虑情绪。此时,可以翻阅错题本,回顾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分析错误原因,强化答题规范和语境意识。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巩固知识,又能让自己以平和的心态迎接考试。
二、五道作文题预测与解析
预测题一:科技与人文的平衡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AI技术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有人担忧,过度依赖AI会导致人类思维能力的退化;也有人认为,AI是工具,关键在于如何使用。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科技与人文的平衡”的思考。
解析
审题
材料聚焦于“科技与人文”的关系,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