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背影
目标导航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2.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深情,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培养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能够通过阅读课文提取有用信息,理清行文思路,概括事件。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特征和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3、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知识精讲
知识精讲
知识点01记叙性散文
概念及特点
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性散文。其叙事较完整,人物形象鲜明,景物描写中倾注了作者的情感。根据该类散文内容侧重点的不同,可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在叙事中倾注真挚的感情是记事散文叙事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偏重于写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刻画为中心。它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
【微点拨】游记性散文
记叙性散文中还包括一种偏重于描写景物的游记性散文。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景色、风俗民情、名胜古迹等,都在记游范围。
知识点02作者、背景、文题、主旨
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等。
2、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朱自清全集》第一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本文是一篇回忆之作,1917年冬,朱自清的祖母去世,其父朱鸿钧被解职,生活困顿。得知祖母去世,朱自清从北京赶赴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朱鸿钧到南京找工作,朱自清回北京念书,父子二人在浦口火车站惜别,课文中所写的就是当时的情景。
3、文题解读
“背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以“背影”为题,既表明了作者对父亲背影的印象之深,又为抒写父爱找到了一个巧妙的切入点。题目简洁概括,直观醒目。
4、主旨点睛
本文以“背影”为线索,追忆了作者与父亲在车站惜别时的情景,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父亲形象,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真挚深沉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思念。
【即学即练1】
本课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以记事为主,以背影为线索。
知识点03内容安排
1、文章第2、3段写父子一同回家奔丧,交代了家中惨淡的境况,这些内容似乎与“背影”没有什么关系,是否可以删去呢?
不可以删去。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微,这些背景为父亲“背影”的出现营造了惨淡、悲凉的气氛,惨淡的境况与父亲对儿子的满腔温情形成鲜明对比,更显出父爱的崇高。父亲在这样艰难的逆境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要比在顺境中所做的更加可贵。为下文描写父亲的“背影”做铺垫。
2、课文第4、5段的内容显得很“碎”,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这两段的“碎”,既体现在描写本身的“琐碎”上,也体现在所写事物的“琐碎”上。这些“碎”事,越是写得细细碎碎,越能表现”我“当时对父亲犹豫不决的不以为然、不耐烦,甚至不屑。”我“多年后回想时,才后悔自己当时的自作聪明,理解了一切“碎”都是父爱的表达。这些内容描写越细碎,越能表现父爱的深沉,父亲对”我“的关爱无微不至,也越能表现父亲表达自己爱子之意的艰难,为下文写自己被父亲的背影感动蓄势。
3、作者为什么选择“背影”这个角度来命题立意,并用它来组织材料?
(1)“背影”是本文的闪光点,也是聚光点。作者以新颖独特的视角,截取最鲜明、最动人的一点——“背影”来构建文章,将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聚焦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深深的爱也都倾注在这一点上。
(2)“背影”是作者感情的触发点和凝聚点。作者不正面写父亲的面容,而是集中笔墨描绘父亲的“背影”,这样不仅别开生面,给人一种新颖感,而且留给读者自由想象的空间,使父亲的形象更加饱满。
4、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首先,从语言描写方面看,在车站送别过程中,父亲说的几句话,简洁明了,表现了父亲特有的、不外现于言辞的细心、体贴和对儿子深沉的爱。
其次,从动作描写方面看,在写父亲买橘子时,作者运用了一系列动词,表现了父亲行动的不便和买橘子的艰难,以此体现了父亲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再次,当时家境惨淡,在这种情况下,父亲还给儿子做紫毛大衣,坚持要给儿子买橘子,这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无私关爱。
因此,本文中的父亲是一个不善言辞、细心、体贴、坚忍、疼爱儿子的慈父。
【微点拨】作者描写父亲买橘子的过程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主要运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对父亲买橘子的过程进行动作描写,“攀”写手向上伸抓的动作,可见月台之高、陡;“缩”写脚的动作,表明两脚无处可蹬;“微倾”写身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