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导向下跨学科主题学习如何开展
引言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国家课标内容分析《新课标》指引跨学科主题学习思路跨学科主题学习“C-POTE”模型应用案例研究总结目录contents
01引言
教育4.0时代,深度学习、复杂问题解决与快速革新成焦点,跨学科学习备受全球关注,为培养创新人才核心手段,多国纳入教育战略,共促教育创新。跨学科学习热潮芬兰推行现象式教学,澳大利亚构建跨领域统整课程,美国则重点发展STEM教育,各国通过不同路径探索跨学科学习,共同旨在培养未来创新人才。跨国教育战略跨学科学习全球趋势
跨学科教育尝试我国基础教育长期探索跨学科融合,旨在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近年来,尽管取得一定进展,可实施中仍面临目标模糊、内容零散等挑战。教学实施困境跨学科学习中国实践我国跨学科教学实施中,常现目标“游离”、内容“拼盘”、形式“杂糅”及方法的“研究化”,此因缺乏明确教学指南,教师面临“忙、盲、茫”困境。0102
跨学科学习面临挑战01设计与实施难题2022版新课标明确跨学科学习要求,可标准抽象为教师设计教学带来挑战,地区差异与课标弹性使教师难以把握设计要点,需细化指导以促有效实施。02资源与评估短板跨学科学习面临资源匮乏、评估体系不全挑战,优质教学资源少,评估标准模糊,影响实施效果,需加强资源建设,完善评估体系,以推动跨学科学习发展。
2022版新课标明确将不少于10%的学科时间用于跨学科学习,强化其重要性,可课标弹性大,教师需自主把握设计,面临挑战,需细化指导以促有效实施。新课标导向通过对新课标中16个学科的跨学科要求分析,提出C-POTE模型指导实践,明确跨学科学习的实施路径,旨在为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推动跨学科学习发展。分析与展望新课标响应跨学科学习
02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国家课标内容分析
分析框架学科领域在《新课标》中,数学、物理、化学等16门学科被划分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两大领域,以探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路径,旨在解决科学与人文割裂的问题。01目标内容分析《新课标》中各学科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核心要素和领域主题关系,采用关键词共词分析法提取高频词,构建矩阵并聚类可视化,以探索共性和差异。02
自然科学强调在真实情境中,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或社会科学议题,开展项目式学习,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成对大概念理解和核心素养培育。人文社科跨学科关键词分析结果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元评价、跨学科知识整合与运用等共性关键词,并体现学科特性如历史、语文、艺术等,同时注重劳动教育及信息技术应用。核心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科大概念等关键词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领域中均有涉及,这些关键词反映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核心要素。
目标体现了“双基—学科思维—高阶素养”的层次化设计,涵盖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旨在通过跨学科学习,从基础到高阶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内容以文化议题和社会议题为主,内容以大概念进行统整,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同时关注社会生活情境。实践通过设计问题链和任务簇,引导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运用跨学科知识,形成稳定思维方法,提升核心素养,同时注重劳动教育和信息技术应用。分析结果010203
03《新课标》指引跨学科主题学习思路
学科到跨学科围绕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原理等形成内在联系、螺旋上升的教学框架。由学科大概念群到跨学科大概念群,再到超学科大概念群,最后上升到哲学观念。大概念统整概念群作为“金字塔”模型的基底,承担着异质性知识耦合的任务,是跨学科整合的关键,其作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环节,构建稳固的学习基石。素养导向设计教师需站在学科高度,从概念性视角审视事实性内容,以素养发展为主线,组织学科内外知识,遴选重要大概念,形成有意义认知网络,为跨学科教学奠定基础。概念群
问题链问题导向设计问题是通向理解之门的载体。大概念只有依附于具体的问题才能焕发出活力。问题产生的逻辑是围绕真实的情境设计并呈现指向和突出大概念的核心问题。问题链设计从情境化到去情境化,通过解构大概念生成与之相关的主干问题,并围绕主干问题铺设序列化子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实践的欲望,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多样丰富情境素养的形成往往不是靠单一的问题情境就能实现,而是情境越多越丰富,形成的素养的可迁移性就越强。需要首先考虑问题情境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进阶式领悟在问题链的设计中,教师需要首先考虑问题情境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让学生在“探究—综合—整理—提炼”的过程中,完成思维发散和收敛的迭代,进而实现对“子问题—主干问题—核心观念—核心素养”的进阶式领悟。
素养转化目标明确“教什么”以及“怎么组织内容”之后,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目标。相较于传统的三维教学目标,核心素养“三层次”结构更关注人的发展内涵。核心素养是一个上位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