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之巧解选择题导学案
班别:姓名:
学习目标:1.了解高考诗歌鉴赏选择题的设题角度。(考什么?)
2.知晓高考诗歌鉴赏选择题的设题陷阱。(怎么考?)
3.关联教材和高考真题,掌握高考诗歌鉴赏选择题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怎么办?)
诗歌鉴赏存在的问题
古代诗歌阅读得分偏低,暴露出的问题:
1、积累有限,内化不足。比如一些常见意象的含义和作用常见的思想感情归纳,诗歌分类等。
2、理解肤浅,诗外解题。不能走进诗歌,知人论世,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也不明白出题者的意图。
3、归纳不够,单纯做题。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术语和诗歌脱节,审美能力弱,对诗歌鉴赏题目有畏难情绪。
学习重难点:读懂诗歌
知识链接: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结合“知识链接”了解本节课内容。
结合教材,完成下列练习。
1.下列对《归园田居(其一)》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少无适俗韵”,诗人开篇说自己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表达了他不与人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B.“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家里没有一点尘土杂物,干干净净,诗人住在这样的屋子里觉得清净闲适。
C.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等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优美、清新自然的图画。
D.诗尾的“返自然”照应开头的“爱丘山”,这里的“自然”既指自然环境,又指顺应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
2.对杜甫《登高》的理解和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杜甫《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凄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
B.首联开门见山,格调高亢,气势恢宏,境界阔大,情感悲凉。描绘景物,远近高低,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势的峡江秋景图。
C.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的感怆,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D.颈联从纵、横两面着笔表现感情,从时间(万里)到空间(百年),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归结到时世艰难,忧国伤时的情操跃然纸上。
3.下列对《短歌行》的赏析,不正确一项是(???????)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两句慨叹人生短暂,但联系全诗看,并未流露出消极情绪。
B.作着当时虽然在畅饮豪歌,却并没能排解心中求才立业的忧思。
C.“乌鹊”是作者自喻,“何枝可依”表露了作者徘徊歧路、无处可投的苦闷心情。
D.周公以至诚之心招纳贤才,作者认为要建立统一大业,就要像周公那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4.下列对杜甫的《蜀相》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一问一答,点出祠堂所在,“森森”形容柏树茂盛繁密,展现柏树伟岸、质朴的特征,表达仰慕、凭吊之情。
B.颔联“自”和“空”两字,用得极为传神,诗人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通过景物传达诗人内心的淡然宁静。
C.颈联写诸葛亮的一生功业,刻画了一位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赞颂其雄才大略和忠君报国之心,概括力非凡。
D.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5.选出对白居易《琵琶行》一诗有关诗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第一句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句通过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B.“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第一句点明了送别的基调:“惨”。第二句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境,可谓情景交融:与友分别心绪难平,心情和眼前月色一样,一片茫然。
C.“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情景交融。与开头“夜”“船”“月”相呼应,烘托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及演奏的悲凉气氛,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广阔空间。
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该句运用了反问和借代修辞手法将诗人的感情推向了高潮。“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实为画龙点睛之笔,同时也是全诗的主题即上段“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形象化说明。
6.选出对李白《蜀道难》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开篇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奔放雄奇的感情基调。
B.诗人以夸张的笔墨描绘了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的情形。由秦入蜀,必经太白峰,自古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其低缺处飞过。
C.千里翱翔的黄鹤不能飞渡,轻疾敏捷的猕猴也不能攀援,不言而喻,人的行走就更难了。诗人的夸张、衬托之笔极写蜀道的高不可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