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高频考点汇总
以下是中考化学的一些高频考点汇总:
一、物质的构成和变化
1.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分。例如空气是混合物(含有氮气、氧气等多种成分),氧气是纯净物。
-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判断。如氧气(O?)是单质,水(H?O)是化合物也是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2.构成物质的微粒
-分子、原子、离子的性质和区别。例如,分子在不断运动(如闻到花香是分子运动的结果);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如NaCl由Na?和Cl?构成)。
-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现象,如热胀冷缩是分子间间隔随温度变化而改变,而不是分子大小改变。
3.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如燃烧、铁生锈等),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如物质的三态变化)。
-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包括吸热反应(如碳和二氧化碳的反应)和放热反应(如燃烧反应)。
二、化学用语
1.元素符号
-常见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如H表示氢元素、一个氢原子。
2.化学式
-化学式的书写,包括单质(如金属用元素符号表示,如Fe;气体单质双原子分子,如O?)和化合物(根据化合价书写,如氧化铝Al?O?)。
-化学式的意义,宏观上表示一种物质和物质的元素组成,微观上表示一个分子及分子的原子构成等。
3.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常见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如实验室制取氧气(2H?O?MnO?2H?O+O?↑)、氢气(Zn+H?SO?=ZnSO?+H?↑)、二氧化碳(CaCO?+2HCl=CaCl?+H?O+CO?↑)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化学实验
1.常见仪器的使用
-试管、酒精灯、烧杯、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等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项。例如,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胶头滴管不能平放或倒置。
2.基本实验操作
-药品的取用(固体药品用药匙或镊子,液体药品倾倒或用胶头滴管吸取)。
-物质的加热(用酒精灯外焰加热)、过滤(一贴二低三靠)、蒸发(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等操作。
3.气体的制取
-实验室制取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的原理、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检验和验满方法。例如,氧气可以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的检验用澄清石灰水,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等。
四、化学与生活
1.空气
-空气的成分(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等)。
-空气污染与防治,主要污染物(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等)以及防治措施(如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植树造林等)。
2.水
-水的净化方法(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其中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吸附色素和异味。
-硬水和软水的区分(用肥皂水,产生泡沫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少的是硬水)和转化(煮沸或蒸馏可将硬水转化为软水)。
-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节约用水(如淘米水浇花等),另一方面防止水体污染(如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等)。
3.金属材料
-金属的物理性质(如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合金的概念和性能(合金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硬度大、熔点低等,如不锈钢是铁合金)。
-金属的化学性质,包括金属与氧气反应(如铝在空气中形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金属与酸反应(如Mg+2HCl=MgCl?+H?↑)、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如Fe+CuSO?=FeSO?+Cu)。
4.化学肥料
-氮肥、磷肥、钾肥的作用和常见种类。氮肥能促进植物茎叶生长(如尿素CO(NH?)?);磷肥能促进作物生长,增强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如过磷酸钙);钾肥能增强作物的抗倒伏能力(如氯化钾KCl)。
-复合肥(含有N、P、K中的两种或三种营养元素,如硝酸钾KNO?)的概念和识别。
五、化学计算
1.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根据元素周期表查找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如H?O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18。
2.化学式的计算
-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如H?O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1×2):16=1:8。
-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如H?O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1×2)/18×100%≈11.1%。
3.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包括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