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基础作业】
1.某同学按图示装置进行实验(所需的夹持仪器已省略),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制备气体
试剂a
试剂b
A
CO2
稀盐酸
碳酸钠
B
O2
过氧化氢溶液
二氧化锰
C
H2
稀硫酸
锌粒
D
O2
稀硫酸
高锰酸钾
2.(2024·安徽)根据实验操作及现象,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盛有无色气体的集气瓶中
木条熄灭
该气体一定是CO2
B
将打磨后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
铝丝上附着
红色固体
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铜的强
C
向白醋中滴加酚酞溶液
溶液
不变色
白醋呈酸性
D
向镁粉中加入稀盐酸
产生大
量气泡
该反应放出热量
3.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A B
C D
A.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
B.探究铁钉生锈条件
C.探究分子在不断运动
D.比较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
4.(2024·西安模拟)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B.
C.D.
A.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C.验证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
D.验证锌、铜、银的金属活动性
5.(2023·西安模拟)下列图示的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 B
C D
A.验证稀释浓硫酸的过程放热
B.探究碘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
C.探究铁的锈蚀是否与水有关
D.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6.按下列装置进行相关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探究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B.比较黄铜和纯铜的硬度
C.验证MnO2的催化作用
D.探究甲烷中是否含有碳元素
7.下列图示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B
C D
A.证明烧碱有吸水性
B.验证氢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
C.探究中和反应是否放热
D.验证蜡烛燃烧的产物中有水
8.实验是化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下列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B
C D
A.探究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
B.精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C.探究CO2与水能否发生反应
D.探究反应物状态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素养作业】
9.下图所示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B.探究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C.探究铁生锈的条件之一为与水接触
D.探究水的组成元素
10.(改编)下列实验方案或用品均合理的一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或用品
A
将硬水软化
加入肥皂水,振荡,观察现象
B
制备Fe(OH)3
将Fe2(SO4)3和适量Ba(OH)2溶液混合,过滤
C
除去氢气中混有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浓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D
鉴别BaCl2溶液、稀硫酸、NaOH溶液
取样,分别滴加碳酸钠溶液,观察现象
11.下列各组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
目的
A.检验NaOH溶液是否变质
B.探究氧气是燃烧发生的条件之一
操作
现象
产生红褐色沉淀
推注射器活塞后,水中的白磷开始燃烧
结论
NaOH溶液已变质
一般情况下,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实验
目的
C.比较Zn、Cu、Ag的金属活动性
D.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操作
现象
Zn和Cu表面均有固体生成
两种溶液混合后,天平仍然平衡
结论
金属活动性:ZnCuAg
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
答案
1.C
2.B【解析】A.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盛有无色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熄灭,该气体不一定是CO2,也可能是氮气等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B.将打磨后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铝丝上附着红色固体,说明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铜的强,故选项说法正确;C.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向白醋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不变色,不能说明白醋呈酸性,故选项说法错误;D.向镁粉中加入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是因为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氢气,不能说明该反应放出热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3.A【解析】A.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水中的白磷不燃烧,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能达到着火点,水中的白磷不与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可得出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实验操作能达到相应目的;B.铁钉生锈的条件是同时与氧气和水接触,没有设计对照实验,不能用于探究铁钉生锈条件,实验操作不能达到相应目的;C.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溶于水形成盐酸,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实验操作不能达到相应目的;D.铜丝与AgNO3反应,铜丝表面有白色物质析出,则铜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银的;铁丝与AgNO3反应,铁丝表面有白色物质析出,则铁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银的,无法比较铁与铜的金属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