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版《数字媒体艺术》教学设计(第9课)
课题
数字媒体艺术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七年级
核心
素养
目标
1.审美感知:感知数字媒体艺术的动态性、交互性、超现实性等独特美感,区分其与传统艺术的审美差异。
2.艺术表现:能通过语言表述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特点,在辩论中清晰表达观点。
3.创意实践:参与小组辩论,尝试运用AI技术生成画作,探索数字技术与艺术创作的结合。
4.文化理解:理解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的互补关系,认同两者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价值。
教学
内容分析
本节课为岭南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聚焦“数字媒体艺术”这一新型艺术
形式。通过视频赏析、案例分析、小组辩论等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数字媒体艺术的定义、形
式(如数字绘画、VR/AR艺术、互动艺术等)及特点(动态性、交互性、超现实性),并辩证探讨其与传统艺术的关系,培养学生对多元艺术形式的认知与思辨能力。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数字技术有较高的兴趣和接触度,熟悉短视频、互动游戏等数字媒介,但缺乏对“数字媒体艺术”系统性的认知。学生具备一定的小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在辩证分析问题(如数字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关系)上需要引导。教学中需结合直观案例和互动活动,激发其探究欲望,提升审美分析与逻辑思辨能力。
教学
重点
1.理解数字媒体艺术的定义、主要形式及核心特点(动态性、交互性、超现实性)。
2.通过案例对比,分析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差异。
教学
难点
辩证看待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关系,能有理有据地表达“取代”或“并存”的观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辩论法、实践体验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导入
视频导入——感知数字媒体艺术的魅力
播放“千里江山沉浸式数字光影艺术展”“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数字光影表演”视频片段,提问:“这些画面带给你哪些独特的感受?它们属于哪种艺术形式?”
观看视频并分享感受,初步认知“数字媒体艺术”概念。
通过沉浸式视觉体验激发学生兴趣,建立数字媒体艺术的直观印象,引出课题。
千里江山
千里江山
沉浸式数字光影艺术展
环节二:新授知识
知识探究——解析数字媒体艺术的内涵与特点
1.结合教材定义,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数字媒体艺
术的定义:“数字媒体艺术是一种结合了数字技术和艺术创作的新型艺术形式。它借助计算机软件、数字设备和互联网等技术手段进行创作、展示和传播,具有区别于传统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同时,结合实际案例,如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的
数字艺术效果,解释数字媒体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广泛应用和重要地位。
2.布置活动一:
欣赏与评述:欣赏不同的数字媒体艺术,相对于传统艺术形式,说说其“新”在哪里?
3.举例:数字媒体艺术的特点分析
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画卷》表演为
例,阐述其动态性表现在画面的流动和变化:一幅极具中国审美特点的巨幅画卷在体育场中徐徐展
开,向世界展现了一幅幅经典的中国画作。其制作材料和工艺充满了科技感,LED技术也在这里得
到了完美地呈现。
4.数字媒体艺术分类:
数字媒体艺术主要包括数字绘画、数字雕塑、数字音乐、数字影像、互动艺术等多种形式。艺术家常利用计算机软件、数字设备和互联网等技术进行创作和展示,表达对当代社会、科技、文化和人类生活的思考和观点。
仔细阅读定
义,倾听教师
讲解,初步理
解数字媒体艺
术的基本概念
和内涵。
观看案例视频和图片,跟随教师讲解,理解数字媒体艺术的动态性、交互性和超现实性特点,并在课堂上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如“在《画卷》表演中,哪些画面元素体现了动态性?”等。
明确数字媒体艺术的概念,帮助学生建立对这一艺术形式的初步认知框架,为深入学习其特点和形式做好铺垫。
通过具体案例分
析,使学生更加
深入地理解数字
媒体艺术的特
点,提高学生对
艺术作品的分析
和鉴赏能力,同
时增强课堂教学
的趣味性和直观
性。
5.欣赏不同数字媒体艺术作品
播放数字绘画、数字雕塑、数字音乐、数字影像和互动艺术等不同形式的数字媒体艺术作品视频,每幅作品展示时间为1-2分钟。引导学生观察作品的题材、风格、色彩、构图等方面的特点,并思考这些作品与传统艺术形式相比,“新”在哪里。引导学生观察并分类,完成“形式-案例”连线练习。
数字绘画数字雕塑数字音乐数字影像互动艺术6.数字媒体艺术的特点分析
分别介绍数字媒体艺术的三大特点——动态性、
交互性和超现实性。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画卷》表演为例,阐述其动态性表现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