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3课时 北方的民族融合初中历史与社会课件.pptx
文件大小:2.54 MB
总页数:24 页
更新时间:2025-05-26
总字数:约2.25千字
文档摘要

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第四单元第3课时北方的民族融合

认一认胡萝卜胡麻(芝麻)胡椒胡桃(核桃)他们的名字有什么共同特点?猜测他们可能来自哪里?为什么?

三话“融合”一.融合的前提二.融合的表现三.融合的高潮——民族迁移与杂居——日常生活习俗的渗透——北魏孝文帝改革

融合的前提汉汉汉汉汉汉汉汉汉“五胡”内迁匈奴羯氐羌鲜卑鲜卑杂居

融合的表现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生产方式融合

融合的表现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

融合的表现南北流行服饰--裤褶服zhe由于北方民族善于骑射,涉水草,所以多上身着褶,下身着裤,称为“裤褶服”。裤褶服是北方民族日常穿用的服饰,但在传入中原后为了符合汉族服饰的特点进行了改进,主要是改大袖口,改阔裤腿,多作为军服或休闲装,在南朝时盛行。

洛阳东汉时期的墓室壁画。融合的表现方凳胡床汉人最初是席地而座。这是一种很不舒服的坐姿;两席屈折,膝向前,上身的体重全部由臀部挤压在腿上,下肢极易酸麻,久之还可能变形。所以,当高坐具的胡床传入中原后,很快受到部分汉人的欢迎,原来的跪姿转变成了坐姿。

1.在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事物是民族融合的结果?融合的表现2.结合上述例子,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民族融合”的含义。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融合的高潮北方的统一和民族融合1.北魏建立的时间、都城、民族?北魏何时统一北方?时间都城民族4世纪后期平城鲜卑族统一黄河流域时间:439年(结束了十六国长期纷乱割据的局面)2.北魏的统一,对民族关系有怎样的影响?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

3.北魏孝文帝改革(494年)内容:1)孝文帝迁都孝文帝平城洛阳议一议: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①客观原因:气候干燥;平城出产的粮食不足。②根本原因: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汉化措施说汉语改汉姓窄衣小袖宽袍大袖穿汉服通汉婚说明鲜卑族在生活习俗上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促进民族融合。

学汉礼采汉制迁都洛阳学说汉语改用汉姓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

材料一:孝文帝改革以后,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的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材料二:北魏时期的洛阳是一座繁华的都城,城内有很大的市场,从四面来的商人汇集字这里,交流着来自不同地方的物品,他们中有很多人说着夹杂鲜卑语的汉语,穿着和汉族一样的服饰,在洛阳城定居下来,从事着商品买卖的活动。他们一改往日不尊老、养老的陋习,老人得到了子女的照顾。从他们身上,已经看不出鲜卑族和汉族的区别了。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孝文帝的改革有什么影响?⑴北魏孝文帝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⑵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⑶传统的汉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观点一: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最终汇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推动了整个民族的融合和进步。观点二: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丧失了勇武之气,导致北魏的衰落和鲜卑族的灭亡。点拨: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论道。分析: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孕育统一的可能,是历史的进步。评价: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东汉魏蜀吴西晋十六国东晋北方南方宋齐梁陈北魏东魏西魏北朝南朝隋朝统一统一短暂统一政权分立

1.东晋时期,从北方南迁的少数民族有()①匈奴②鲜卑③蒙古族④满族⑤羯族⑥越族⑦氐族⑧羌族A.①②③⑤⑧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⑤⑦⑧D.①②⑤⑥⑧C

2.右下方是小明同学整理的某皇帝施政政策要点。这些政策产生的结果应是()A.推进大一统格局B.形成三国鼎立局面C.加快江南经济开发D.促进北方民族融合D

3.“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三十(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材料反映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的改革措施是()A.迁都洛阳B.改用汉姓C.改穿汉服D.使用汉语C

4.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③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