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PAGE1
构建武术与士文化结合的哲学体系
内容摘要:该文是诠释《构建中国士文化道义哲学体系》的文章之一。旨在促进武术与士文化结合,从哲学的高度阐述其融合的重要意义,以促进优秀传统传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将士文化纳入武术文化之中,是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的重大理论创新与突破,为中国武术注入新的思想精神和灵魂,有效地促进中国武术文化建设与发展。
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与大自然的搏斗和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以技击为核心、融合中华哲学与民族精神的综合性文化体系。它是由人民创造、传承并广泛传播发展的文化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属性广泛,包括技击性、文化性、教育性、民族性、体育性、艺术性等。武术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现象,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和社会价值观,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内涵和历史传统,具有攻防技击、强健身心、培养人格和传承中华文化与培育民族精神等功能。士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古圣先贤、仁人志士所凝聚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深刻塑造了民族精神、国民性格和社会伦理。武术在历史发展中与士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士文化为武术提供思想精神根基,武术是士精神与价值追求的实践载体。两者是民族文化基因的共同演进。它们在历史演变中融合易、儒、释、道、墨、兵、医等文化思想,相互滋养,共生发展,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优秀文化系统。武术与士文化的交融,本质是中华民族对精神境界与身体实践的双重追求。在当代,这一结合不仅关乎传统文化的存续,更对重塑国民性格、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构建武术与士文化结合的哲学体系,融合两者在精神追求、文化基因和功能价值上的共性,需从历史渊源、哲学内核、实践路径三个维度展开。
一、武术与士文化深厚的历史渊源
士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具有核心地位,它在思想引领、社会担当和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春秋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兴起与武术的系统化发展同步发生。士人阶层以“上马能武,下马能文”为理想,推动武术从单纯的技击术向文化形态升华。春秋及其以前的“士”最初指武士或贵族阶层成员,崇尚武力,一般拥有高超的武艺,又专指最低等级的贵族,后演变为掌握文化知识的社会中间阶层阶级。春秋战国激烈的社会变革使士逐渐摆脱宗法等级的束缚,成为政治、思想、文化上活跃的阶层。此时士的身份不再世袭,那些通过刻苦读书、拥有才干的人也可成为士,他们具有自由的身份与独立的人格。早期武术与士文化多属于贵族阶层,后逐渐向民间渗透,成为大众防身修身养性的方式。宋代以后,武术与地域文化结合,形成多元流派,但仍保留士文化的核心精神。士文化强调“道义”与“气节”,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精神被融入武术伦理之中,形成“武德”的核心,要求习武者不仅精于技艺,更需具备家国情怀和人格尊严。武术承载的“武德”与“武道”精神,共同构建了“士”的核心特质,如文武兼备、责任担当、文化载体等,促进士精神的锻造与传承。“武道”本质上是东方古老文明对武力使用的哲学升华,其核心通过道德约束和精神追求,塑造了兼具武艺与修养的士阶层精神体系。士阶层通过武术实践其政治理想,武术则依托士文化获得精神内核,两者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崇文尚武”的文化基因。这一关系在后续历史中持续演化,成为中华文明独特的精神标识。
士是中国历史上起着重要作用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阶层和群体。历史上的士大夫、士君子等称谓所代表的阶级群体,都是士阶层文化内涵的延伸扩展,他们的文化、思想、精神和道义哲学在中国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如诸子百家通过著书立说、游说诸侯传播思想,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灿烂繁荣的的文化盛景。他们在推动社会变革、促进文化交流和维护政治稳定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春秋前期的参战规则体现了严格的阶级制度与礼法约束,崇尚“义战”观念,其战争是贵族阶层的专属权利,最低需为“士”的贵族身份,体现了贵族的身份、责任与担当,而平民和奴隶无参战资格。贵族有承担保家卫国的职责,他们既是战争的参与者,也是规则的制定者。贵族精神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包括文化教养、责任担当、勇气、荣誉和自律等价值观。这种精神与富贵并无直接关联。精神的贵族不一定富有。真正的贵族、士人在战争中身先士卒、舍生忘死,牺牲自我,成就大义,其精神成为民族尊严与荣誉的象征。从贵族武士到文化精英,士人阶层通过战争实践,完成了从贵族附庸到独立知识群体的转型,奠定了从军事转向思想传播与政治实践。
春秋时期的“六艺”指士阶层需掌握的六项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它是春秋时期学校教育体系的内容,不仅是传授技能,更是培养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素养。士人通过“六艺”技艺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