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思维可视化”过程,理解数学本质
[摘要]研究者以“三角形的周长”教学为例,从“实操互动,激活思维”“聚焦等量,揭示本质”“拓展延伸,类比提升”三个环节开展研究,通过“思维可视化”揭示数学本质。“思维可视化”教学的主要策略有:工具开发,体现思维可视化的样态;多元表征,展示思维可视化的过程;探索关联,揭示数学本质。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本质;周长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对于以直观想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而言,数学学习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思维可视化”可将内隐的知识、方法或思想外显,便于学生更好地加工与传递信息,从而深入理解知识本质[1]。因此,教师应关注“思维可视化”的研究价值,结合学情与知识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尽可能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三角形的周长”是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尺规作图法将抽象的周长问题直观化,为后续研究正方形、长方形等更多图形的周长奠定基础。
一、教学过程设计
1.实操互动,激活思维
师:图1为一个三角形与一条虚线,如何应用尺规作图法将三角形的三边描述在虚线上,以体现三角形的周长?
学生在问题引导下自主操作,教师巡视,并找出一些典型方法进行投影展示。
师:图2为一名学生的画法,对此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1:这种画法将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开了,没有连在一起。
生2:老师并没有要求我们将三条线连在一起呀。
生3:三条线还是连在一起比较美观。
……
对于这种画法,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在学生的争论中,教师提出问题:“若按照图2的画法,虚线两端点的长度与三角形的实际周长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生(齐声答):肯定是周长小于虚线这种画法。
师:要体现出三角形的周长,该怎么画更合理?
生4:将前后的线段连起来。
师:如图3,这是另一名学生的画图方法,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5:这样画也不行,因为三角形的边在这条虚线上出现了重叠,那么所获得的长度必然小于三角形的实际周长。
师:究竟该如何画才能与三角形的周长一致呢?
生6:想要在这条虚线上表达三角形的周长,就要确保三条线段之间既不能重合也不能分离。
设计意图:教师选择经典、规范的作品进行展示,可以强化学生对正确方法的理解。但是,教师“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两幅有问题的作品投影,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根源,让学生自主发现研究三角形周长时的注意事项。这种既关注研究结果,又关注研究过程的教学手法,成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积累了操作经验,同时提升了学生的操作与反思能力。教师通过“思维可视化”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学科的严谨、周密,为揭示三角形周长的本质奠定基础,发展了学生的推理意识、几何直观等核心素养。
2.聚焦等量,揭示本质
教师投影展示学生的标准画法,如图4所示,要求学生自主说明画图方法。
生7:分别用圆规截取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逐条移到虚线上。
师:移动过程中,有什么值得注意的?
生7:要确保下一条线段与前一条线段无缝且不重合地连接。
师:你是怎样确定三角形上的AB边与移动到虚线上的AB线段等长的?
生7:利用圆规测量好三角形上的AB边后,将其移动到虚线上时,圆规两条脚之间的距离没有发生变化。
师:非常好!基于“等量的等量相等”的规则,可明确三角形的周长与虚线上的哪条线段具有相等的关系?
生8:如图4所示,如果以点A为起点作图,那么虚线上的AA′与△ABC的周长相等。原因在于虚线上的AB等于三角形上的AB,虚线上的BC等于三角形上的BC,虚线上的CA′等于三角形上的CA。
师:很好!若以点B为起点画图呢?
生9:如图5所示,同理BB′与三角形的周长相等。
教师对学生的画法表示肯定,并要求学生将整个作图过程与所代表的意义进行详细阐述,进一步明确三角形三边长的和就是三角形周长的本质,让学生对三角形周长有直观的理解,此为思维可视化的体现。
师:除了以上有序画图之外,还存在其他画图方法吗?
生10:图6为以点A为起点的无序画图方法。
师:你们觉得这种画法怎么样?
生11:我认为这种画法也可以,虽然所画的线段没有顺序可言,但最终也是将三角形的三条边顺利移动到了虚线上,因此虚线上最终形成的线段同样为三角形的周长。
师:与图4、图5相比,图6这种画图方法有什么弊端?
生12:如此画图的条理不清晰,由于三角形的线段较少,一般不会出错,但若遇到多边形,则可能会出现重复或遗漏。
师:总结得很好,通过以上探索大家已经明确了三角形的周长就是其三条边的长度和。实际画图时,要遵循条理清晰的原则,避免不必要的错误。
设计意图:将三角形的三条边用尺规作图法移动到一条虚线上,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手脑协作能力与直观形象思维,还促使学生明确线段的长度之间具有加减性特征,这对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具有重要价值。作图过程需注意的问题很多,比如线段之间不能出现缝隙、不能重叠,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