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上学期8.古诗二首(课堂实录)(完美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背诵这两首古诗。
-认识诗中的生字,如“楼”“依”“尽”“层”等,会写“楼”“依”“炉”“烟”等生字。
-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想象画面等方法,体会古诗的意境,感受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之情。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喜爱之情,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读写“楼”“依”“炉”“烟”等生字,认识“鹳”“瀑”等生字。
-理解诗句的含义,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尤其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包含古诗的图片、朗读音频、视频等资料。
2.生字卡片。
3.与古诗内容相关的简单绘画工具,如彩笔、画纸等。
四、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认识一些简单的汉字,也具备了初步的朗读能力。他们对古诗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意境的体会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借助直观的图片、生动的故事等方式来帮助他们理解诗句的含义,通过反复朗读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动、好奇心强,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游览两个非常美丽的地方。首先,我们来看一张图片(展示鹳雀楼的图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引出鹳雀楼。
-教师:在古代,有一位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非常壮观的景色,于是写下了一首诗。接下来,我们再看一张图片(展示庐山瀑布的图片)。这又是什么地方呢?瀑布是不是很壮观呢?也有一位诗人看到这样的美景,写下了一首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两首古诗。
-板书课题:8.古诗二首
-【教学方法】通过展示图片,直观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对古诗所描绘的地点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活动情况】学生们都被图片吸引,积极参与回答问题,表现出对新课的期待。
-【教学效果】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课堂上。
2.初读古诗,识字写字(15分钟)
-学习《登鹳雀楼》
-教师播放《登鹳雀楼》的朗读音频,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字音。
-教师范读古诗,边读边强调生字的读音,如“鹳(guàn)雀楼”“依(yī)”“尽(jìn)”。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楼”“依”“尽”,带领学生认读生字。
-教师讲解生字的字形和字义。例如,“楼”是左右结构,左边是“木”,表示与木材有关,右边是“娄”,可以让学生联想高楼大厦是用木材等材料建造的;“依”是左右结构,左边单人旁,右边是“衣”,可以理解为人依靠衣服,在这里表示依靠、挨着的意思;“尽”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尺”,下面是两点,表示东西用完了,在这里是消失的意思。
-教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书写“楼”和“依”,强调笔画顺序和书写要点。
-学生练习书写这两个生字,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书写姿势和笔画错误。
-学习《望庐山瀑布》
-同样播放《望庐山瀑布》的朗读音频,学生听读。
-教师范读,强调生字“瀑(pù)”“炉(lú)”“烟(yān)”的读音。
-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炉”“烟”等生字。
-讲解生字。“炉”是左右结构,左边火字旁,说明与火有关,右边是“户”,可以想象炉灶是生火的地方;“烟”也是左右结构,左边火字旁,右边“因”,可以理解为因为火而产生的气体。
-教师示范书写“炉”和“烟”,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方法】采用听读、范读、自由读等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读准字音,通过讲解生字的字形、字义和示范书写来帮助学生识字写字。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