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少年歌》是校歌,又入选教材,影响了几代青少年〔318〕.docx
文件大小:6.45 M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5-26
总字数:约3.4千字
文档摘要

《少年歌》是校歌,又入选教材,影响了几代青少年〔318〕

一、朱湘,天才少年

朱湘〔1904—1933年〕,安徽太湖弥驼寺长岭村人,出身仕宦世家,他天资夙成,聪慧过人,7岁能作文,13岁就读南京。

1919年,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革命浪潮以摧枯拉朽之势,荡涤着旧思想旧文化、传播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席卷整个中华大地。正是这一年,朱湘考上了清华大学。

朱湘

这一年,朱湘年届15,可谓天才少年。同时,他的诗歌创作,更是出类拔萃,广大学子望尘莫及。1922年,开始在《小说月报》等刊物上发表新诗,其诗语言清丽,讲究形式,注重韵律,拉近了白话诗与古诗的距离,甚得诗坛好评,与饶孟侃、孙大雨和杨世恩,被合称“清华四子”。1925年,出版诗集《夏天》。1927年,又出版了诗集《草莽集》。

1933年,诗人去世后,又出版了《石门集》〔生前自编〕、《永言集》〔整理的遗作〕;还出版了散文集《中书集》、书信集《海外寄霓君》、《朱湘书信集》,其中《海外寄霓君》,与鲁迅《两地书》、徐志摩《爱眉小札》、沈从文《湘行书简》,合称“民国四大情书”。

朱湘的《草莽集》,是一部成熟的新诗集,也是他诗作的精华所在,为我国现代诗精品。历来公认,他是新月派代表诗人之一,与闻一多、徐志摩齐名,还被甄录《中国大百科全书》,跻身我国现代28位著名诗人之列。

《少年歌》,出自《草莽集》,为诗人早期代表作之一。

《少年歌》

二、《少年歌》写作背景

1923年冬至26年夏,朱湘因故,暂时离开清华。这段时间,他在上海,协办《晨报·诗镌》,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上,是他暂短一生的创作黄金期。

当时“五四运动”已经落潮,而“五卅惨案”却刚刚发生,民族危机与动荡社会促使知识分子反思国家命运。1925年,为适应时代需要,朱湘好友彭其相、余文友在北京创办适存中学,亟需支持。朱湘毅然离开上海,返回北京,参加中学建设。适存中学的办学思想与朱湘的教育理念相契合,都希望通过诗歌教学激励学生,培养学生道德情操与艺术修养,塑造理想的一代新少年。适存中学开学后,于9月11日,他为学生们写了这首校歌:《适存中学校歌》。

1925年《京报副刊》

《适存中学校歌》,最初发表在《京报副刊》上,收入《草莽集》时,改名为《少年歌》。

当时,朱湘致力于推动新文化运动,这首校歌体现了他的文学主张,即新诗的格律化和大众化,又暗含着改造中国的政治理想,心情是平静舒畅的,思想是积极向上的。

《少年歌》作为校歌,不仅激励适存中学学生,而且通过《京报副刊》传播,成为五四后青年文化的象征之一,其诗“格调清新,形式完美”,被评为“新诗格律化的典范”,并被选入初中教材、不少大学中文系也编入教材,影响了几代青少年。

三、《少年歌》原文

我们是小羊,

跳跃过山坡同草场,

提起嗓子笑。

撒开腿来跑:

活泼是我们的主张。/

我们是山泉,

白云中流下了高岸;

谁作泾的混?

流成渭的清,

才不愧我们的真面。/

我们恨暮气,

恨一切腐朽的东西。

我们要永远

热烈同勇敢,

直到死封闭起眼皮。/

我们是新人,

我们要翻一阕新声。

来啊,搀起手,

少年歌在口,

同行入灿烂的前程。/

“我们是小羊”

四、《少年歌》内容和结构〔上〕

诗人在《少年歌》中,以第一人称口吻,描写新一代少年的意气风发形象。全诗笔调欢快,格调清新,章法整齐,韵律和谐,展现了少年的活泼和纯洁,表达了少年是一代新人,具有宏伟的理想,立志要摒弃腐朽事物、奔向灿烂前程,体现了诗人对青少年的热切期望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少年歌》是自由体格律新诗,全诗五行式,20行,4节,四个层次。

层一、第1节、5行,以小羊为比喻,描写少年的活泼形象。

诗人以比喻入题,首先明言“我们是小羊”,选取小羊为喻体,又将这一自然意象拟人化,用来描写少年的天真与活力,开篇言喻,构建全层匡架;再紧承喻体,描写小羊“跳跃过山坡同草场、撒开腿来跑”,以它的行为“跳跃与跑”,来表现它动作轻快,行为敏捷;又描写它“提起嗓子笑”,再以拟人法,表达它乐观的活泼情态,从而刻画出这只小羊是一只轻快敏捷、乐观活泼的小羊,这就清楚地表明,我们正值少年,风华正茂,意气风发,行动敏捷,就像活泼的小羊。于是,第5句写道:“活泼是我们的主张”,水到渠成,末句作结,点明层意:因为活泼是我们少年的性格特征,我们主张少年就要像小羊一样的敏捷活泼。语言通俗,意象生动,思路明晰,诗意清新。

层二、第2节、5行,以山泉为比喻,描写少年的清纯形象。

在这一层,诗人也先明言“我们是山泉,白云中流下了高岸”,以清澈的“山泉”,与纯洁的“白云”组合,描写山泉是从白云中流下来的,强调山泉是非常纯洁的。接着,诗人活用典故“泾渭分明”〔或泾浊渭清、泾渭不分〕,以反诘句“谁作泾的混?”说明我们少年谁也不愿意像混浊的泾水一样,做一个混浊不清的人,而都要“流成渭的清,才不愧我们的真面”,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