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年成人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提升题库解析.docx
文件大小:41.01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5-26
总字数:约5.29千字
文档摘要

2025年成人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提升题库解析

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

一、文言文断句与翻译

要求:正确断句,准确翻译,字数控制在300字以内。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也。”

3.韩愈《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4.苏轼《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5.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褒禅山亦名华山,在长安东南。其下有洞,洞中多怪石,洞口有石门。门虽设而常闭,盖以通往来者多,故不欲常开也。余因得入,遂与之俱出。既至其下,则其旁皆高山,独此山最高而深。余欲穷其泉源,遂与之俱上。既上,则山势渐险,余亦益危。既危,则又上。上之既高,则下之益深。深则愈险,险则愈危。危则愈惧,惧则愈不敢前。然余犹自强,欲穷其底。既穷,则又上,上之既高,则下之益深。深则愈险,险则愈危。危则愈惧,惧则愈不敢前。如是者,凡三上三下。既而余亦疲,欲还。遂与之俱下。下至山脚,则见其旁有石门,门虽设而常闭。余乃悟,此山之险,盖非人力所能达也。”

6.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7.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8.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9.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0.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四、文言文实词解释与成语运用

要求:解释下列文言文中的实词,并判断下列成语是否使用正确。

1.实词解释:

(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在此句中的意思是______。)

(2)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养”在此句中的意思是______。)

(3)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在此句中的意思是______。)

(4)苏轼《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兴”在此句中的意思是______。)

(5)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既上,则山势渐险。”(“渐”在此句中的意思是______。)

2.成语运用判断:

(1)“天长地久”在句子“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中使用是否正确?

(2)“一箭双雕”在句子“他一举两得,既完成了任务,又赢得了掌声。”中使用是否正确?

(3)“画龙点睛”在句子“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只是结尾略显平淡,如果能加点生动的例子,那就更加完美了。”中使用是否正确?

(4)“杯水车薪”在句子“他的努力对于解决这个大问题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中使用是否正确?

(5)“一蹴而就”在句子“他希望通过不懈努力,最终能一蹴而就地实现自己的梦想。”中使用是否正确?

五、文言文句子翻译

要求:将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韩愈《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苏轼《赤壁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六、文言文阅读理解

要求: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