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生物化学》
课程教案
核酸
教学目的:
(1)了解核核酸的概念、分类、分布和功能,体内重要的游离核苷酸;了解核酸与食品之间的联系。
(2)熟悉DNA的化学组成;DNA的一级结构;DNA的双螺旋结构和三级结构;DNA核苷酸顺序的测定。RNA的化学结构与功能:RNA的化学组成;RNA的一级结构;RNA的二级结构;RNA种类(tRNA、mRNA、rRNA)和功能。
(3)掌握核酸的理化性质;核酸的化学组成;嘌呤碱与嘧啶碱的化学结构;核糖与脱氧核糖的化学结构。
教学重点:
掌握核酸的理化性质;核酸的化学组成;嘌呤碱与嘧啶碱的化学结构;核糖与脱氧核糖的化学结构。
教学难点:
D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以及RNA的分类、结构和功能。
教学方法:
讲授、问答法、课后练习法
教学安排:
本章安排6个学时
授课内容:
前言
第一节:核酸的化学组成及一级结构
第二节:D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第三节:RNA的结构与功能
第四节:核酸的理化性质
第五节:核酸酶
前言
核酸的发现和研究工作进展
二、核酸的分类及分布
第一节核酸的化学组成及一级结构
一、核酸的化学组成
1.元素组成:C、H、O、N、P(9~11%)
2.分子组成:——碱基(base):嘌呤碱,嘧啶碱
——戊糖(ribose):核糖,脱氧核糖
——磷酸(phosphate)
二、核苷酸的结构
1.核苷(ribonucleoside)的形成
碱基和核糖(脱氧核糖)通过糖苷键连接形成核苷(脱氧核苷)。
N-糖苷键特点
(1)N-糖苷键对酸不稳定;
(2)理论上该糖苷键可以自由旋转,但是由于空间位阻的关系,天然结构中反式更为合适;
(3)嘧啶2位是酮基,与核糖上的5’位置较为接近,形成空间位阻,嘌呤8位是H原子,位阻小。(所以自然界中核酸的分子都是反式的)
(4)稀有核苷:碱基被修饰,核糖2-O被修饰,碱基与核糖连接方式被改变。
碱基与核糖连接方式被改变:假尿苷
2.核苷酸(ribonucleotide)的结构与命名
核苷(脱氧核苷)和磷酸以磷酸酯键连接形成核苷酸(脱氧核苷酸)。
体内重要的游离核苷酸及其衍生物
多磷酸核苷酸:NMP,NDP,NTP
环化核苷酸:cAMP,cGMP
含核苷酸的生物活性物质:NAD+、NADP+、CoA-SH、FAD
等都含有AMP。
3.核苷酸的连接
核苷酸之间以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多核苷酸链,即核酸。
三、DNA是脱氧核苷酸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的大分子
四、RNA也是具有3’,5’-磷酸二酯键的线性大分子
五、核酸的一级结构是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核酸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由于核苷酸间的差异主要是碱基不同,所以也称为碱基序列。
DNA和RNA的区别
第二节
D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DNA的空间结构概念:构成DNA的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
相对位置关系。
DNA双螺旋结构的研究背景和历史意义
Chargaff规则:[A]=[T][G]?[C]
A-T、G-C以氢键配对较合理
DNA纤维的X-线衍射图谱分析
生命科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二、DNA的二级结构---双螺旋结构
(一)
(二)DNA的二级结构模型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B型):
1.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多核苷酸链组成,以右手螺旋方式绕同一公共轴盘旋。
2.脱氧核糖-磷酸作为亲水骨架位于双螺旋外侧,疏水性碱基垂直螺旋轴居双螺旋内側,与对側碱基形成氢键配对。
3.互补碱基对:A和TG和C两条单链互为互补链
4.螺旋直径为2.37nm,螺旋一圈10对碱基,相邻碱基平面距离0.354nm,螺距3.54nm。
5.双螺旋表面形成大沟及小沟相间。
6.氢键维持双链横向稳定性,碱基堆积力维持双链纵向稳定性。
小结:(顺口溜)DNA,双螺旋,正反向,互补链;A与T,G和C,二三氢键配对连;十碱基,转一圈,大沟小沟在表面;2.37,3.54,直径螺距记心间;碱基力,和氢键,维系螺旋结构坚。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意义重大:
1.为DNA储存和复制遗传信息的机制提供了最好的解释。(揭示了DNA分子的可复制性以及DNA分子内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
2.是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分子基础。(为认识核酸与蛋白质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三)DNA双螺旋结构的多样性:
三、DNA的高级结构---超螺旋结构
1.由DNA双螺旋结构进一步扭曲形成的更高层次的空间结构,称为DNA的三级结构。
2.若DNA分子的两端是固定的,或者是环状分子,这种额外的张力就不能释放掉,DNA分子本身就会发生扭曲,用以抵消张力,这种扭曲称为超螺旋。
3.原核细胞环状DNA分子的三级结构是超螺旋结构。
4.真核细胞线状DNA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