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体验中实现深度学习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研究之一是探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从学术层面的研究成果来看,深度学习是达成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但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在理解和实施深度学习的时候存在认识与实践上的误区,比如通过增加学习难度来体现所谓的深度。教师这样的理解实际上是有偏差的,因为学生在难度较高的情境中无法突破自身已有的认知框架,导致在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或寻找问题解决方法的时候,他们的思维只能停留在浅层学习上。从这个角度看,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将学生真正置于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在有效的体验过程中获得思维的发展,从而自主完成知识的建构与运用,这才是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应有形态。基于此,教师应努力让学生在有效的体验中实现深度学习。
一、提出问题
深度即触及事物本质的程度。研究者认为:深度学习是学生在记忆与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主动分析和应用,进行创造和评价的一种深层认知的高阶思维活动。
深度学习从本质上说就是体现在学生身上的学习深度。学生通过思维的有效参与自主获得知识,并获得问题解决的途径,这就是有深度的学习过程。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深度学习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理解数学概念或数学规律的内涵与外延,能够自主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与应用过程。
在小学数学深度学习中,学生需要切入知识本质,切实理解知识内涵、完善认知结构及感悟数学思想方法,从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基于新课程标准,教师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核心素养形成的逻辑序列,以实践活动为方式,以生活经验为基础,以深度体验为引领,整合内容、情境、方法、资源各要素来设计数学教学活动,在激发学生内在动机的过程中实现深度学习。
下面,笔者结合“认识米\的教学具体阐述如何让学生在有效体验中实现深度学习。
二、教学案例及其分析
“米\是人们生活当中常用的单位之一,对于小学生来说,受生活经验所限,他们对这一长度单位往往缺乏直观的认识。比如当说到人的身高是多少的时候,尽管学生听到了“米”,但大脑中并没有形成关于“米\的表象。因此教材中设计“米\的教学是“认识米”,其中“认识\是关键词,教师应采用合理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先体验“米”,然后学生才能认识“米”。基于这样的思考,教师可以重点设计四个教学环节。
1.实践导入:经历\1米\产生过程探究活动1:1米有多长?
(1)观察米尺,了解1米的长度,并用手在米尺上指出1米是从哪里到哪里。(2)以小组为单位,先在学具中找出长度为1米的小棒,再与米尺进行比较,看看长度是不是1米。(3)从学具中找出长度为1米的彩带,与米尺作比较,验证猜想。(4)闭上眼睛想一想,几支毛笔的长度是1米?(5)取出毛线,同桌两人一组,慢慢拉出1米长的毛线,当判断有1米长时就剪下,看看哪一组剪下的长度刚好1米;然后,不足1米的就再拉出一些毛线接上去,比1米长的则剪去多余的毛线,最终让自己手中的毛线刚好1米长。
评析:在课始,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动手操作的活动,使学生在多感官参与下初步体验“1米\的产生和发展,为后续自然建立正确的表象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具身体验:建立“1米\表象
探究活动2:你能找到身体上的1米吗?
(1)请一名学生上台,其他学生观察并找寻他身上的1米。从地面到他身体的哪个部位的高度约为1米?请从讲台上撕下标签,并贴在那个部位上。(学生跃跃欲试,很快几名学生在该生身上的不同部位贴上标签。然后,师生用米尺测量,被测者为了配合测量站得笔直,有一名学生准确地找到了1米所在的部位)
(2)同桌两人一组面对面站立,一名学生张开双臂试着比画出1米,比画完成后双臂不可移动;另一名学生先观察并评价对方所比画的1米是否准确,再用米尺进行验证;然后,比画者根据米尺进行调整,并确定长度;最后,取走米尺,切实体验1米究竟有多长。
(3)两人互换角色,再体验一次上述游戏。
评析:具身体验直观且有效,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生身体这把“尺”,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入,让深度学习自然发生,促进学生知识的自然建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设计并组织了“找身体上的1米\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深度体验中全面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并切实收获有利的、实用的度量标准。
3.深度体验:使长度表象自然丰富
探究活动3:1米多有多长?
(1)请观察老师手中的这根鱼竿,它有多长?(比1米长,要测量才知道比1米长多少)
(2)那么该如何测量呢?(先量出1米,并在1米处贴上标签,再用尺子从0刻度处开始继续测量,经测量多了15厘米,即鱼竿长1米15厘米)
(3)小朋友的身高是1米多,刚才那位小朋友究竟比1米多多少呢?该如何测量?测量时有何注意点?(先找到已经测量的从地面到标签的高度,即1米;再将垫板平放在该生头顶,测量出标签到头顶的位置是多少厘米,加上1米就是他的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