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材”突破难点用“序”进阶思维
[摘要]研究者以“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为例,通过“课前思考,明确单元目标”“课堂实践,彰显代数思维”“教学反思,回顾整体教学”来提炼单元核心目标、重构单元教学序列,尝试以“关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代数思维。
[关键词]代数思维;教学实践;字母表示数;单元视域
一、课前思考,明确单元目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小学阶段删除了有关方程的内容,移至初中阶段。这样的修订是对小学阶段学生代数思维的削弱吗?笔者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1.如何凸显代数思维,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
新课标将“字母表示数”调整到“数量关系”主题中,旨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用字母表示事物的关系、性质和规律的方法,感悟用字母表示的一般性。
如图1所示,在第一、第二学段中,学生接触过用“图形符号”表示特定的数和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初步积累了用字母表示数的经验。“用字母表示数”单元第一次将代数符号作为工具,让学生经历从文字、图形符号逐步过渡到字母表征未知数的过程,为理解字母表示数的函数和感悟方程思想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小学教材将“方程”内容移除,“用字母表示数”意在让学生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学科本质,丰富学生对“符号意义”的理解,初步发展学生的代数思维。
2.如何实现结构化教学,促进学生素养提升?
笔者结合新课标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进行系统梳理,明晰“用字母表示数”单元的核心素养表现为符号意识、推理意识和应用意识,并确定本单元的核心目标(如图2所示)。
结合核心素养表现以及核心目标,可以划分出具体的表现性目标(如表1所示)。教师要思考:学生刚刚接触“字母表示数”这个内容的思维瓶颈究竟在哪里?他们面临的“真问题”到底是什么呢?通过学情调查,笔者发现学生主动使用字母表示未知量的意识薄弱,对于字母式表示数存在认知困难,能找出规律却难以抽象出用字母表示的形式。
基于以上分析,从新课标出发,笔者尝试以“关系”为主线进行单元主题架构设想,分成“关系”“性质”和“规律”三个板块,共五个课时(如图3所示)。
第一板块的“关系”建构课,由用字母表示“数”和“关系”两个主题构成,让学生理解字母既可以表示数,也可以表示关系。第二板块的“性质”探究课,让学生学习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公式和性质,强调用字母表示一般化的“数量关系”。第三板块的“规律”主题活动课,让学生对规律进行探究,进而将经验迁移到生活中的其他事物中,从探索生活中复杂的规律到提炼探索一般关系的方法,感悟字母参与运算的价值。
二、课堂实践,彰显代数思维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围绕单元重构后的关键课例“用字母表示数”进行例证。
1.回顾百数表,唤醒经验
思考: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认识了百数表,百数表里的数字有规律吗?
预设:竖着看,下一行比上一行多10。
预设:也可以横着看,后面的数比前一个数多1。
小结:看来大家对百数表并不陌生,今天我们就借助百数表来进行学习。
2.借助百数表,直击本质
(1)在猜测中感知
思考:用两个连续的正方形□□去遮住百数表中的两个数,可能会是哪两个数?
预设:可能会是35、36,72、73……
问题:仔细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
预设:都是相邻的数。
预设:后面的数都比前面的数大1。
追问:除了这几种,还有其他情况吗?
预设:还有很多种可能。
关键问题: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能不能用简明的方式表示被遮住的任意两个相邻的数?
设计意图:教师借助百数表,让学生回顾百数表中上下左右数的关系。在猜一猜的任务驱动下,学生发现每次被遮住的数都是两个相邻数,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如果一种一种表示会很麻烦,需要用一种方式表示所有的情况。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感受用字母表示的一般性做好铺垫。
(2)在对比中建构
学生开展关键活动1(如图4所示)。
教师呈现学生作品(如图5所示)。
反馈层次一:
问题:老师收集了这三幅作品,静静观察,你们看懂了吗?
预设:①号只能表示一种情况,不符合要求。
预设:②号表示了一些情况,不是全部。
预设:②号不能表示是相邻的两个数。
预设:③号用字母来表示,字母可以表示很多数,符合要求。
小结:这个方框里的数有很多,是不确定的未知数(板书:未知),未知数可以用字母来表示。
设计意图:教师选取代表具体算术思维和抽象代数思维的学生作品,进行第一层次的对比。在交流中学生发现一个字母可以表示很多数,表示其是一个未知数,初步感知用字母表示数的一般性。
反馈层次二:
思考:如图6所示,也有同学是这样表示的,你们能看懂吗?
预设:前面的数可以用字母a表示,相邻的数比前面要大1,所以就是a+1。
追问:③④两位同学都想到了用a来表示前面的数;对于后面的数,一个是用b来表示的,一个是用a+1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