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基础卷)
(答案解析)
一.填空题(共18分)
1.【分析】根据图示可知,李叔叔骑行最后,就是从开始骑到,对应的时间是80分,对应的时间是120分,则他骑行最后用的时间(分钟)。
【解答】解:(分钟)
答:他骑行最后用了40分钟。
故答案为:40。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关键是知道骑行最后,就是从开始骑到。
2.【分析】折线统计图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路程,折线的最末端对应的路程是360千米,对应的时间是6时,也就是小明一家从出发至到达目的地共行360千米,用了6时;从折线看第3时对应的路程和第4时对应的路程相同,表示这1时在中途休息,求不算休息时间的行车平均速度,先用总时间减去休息时间求出行车时间是多少时,再用总路程除以行车时间。
【解答】解:
(千米)
答:小明一家从出发至到达目的地共用了6时,如果不算休息时间,那么小明平均每时行72千米。
故答案为:6,72。
【点评】此题重点考查从折线统计图中读取信息进行分析的能力。
3.【分析】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求出一周的平均数,然后结合虚线,判断选择即可。
【解答】解:
所以能表示小欢这一周平均每天1分钟跳绳成绩的是第②条虚线。
故答案为:②。
【点评】本题考查了折线统计图知识和平均数知识,结合题意从统计图中提取数据并进行分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分析】根据图标可以看出在开始时刻水是,经过4分钟水升温到,在11分钟时候烧开,水的沸点是,所以一直烧水,最高水温为。
【解答】解:小宇在做“一壶水加热”实验时,记录了水温变化情况,并制成统计图。加热前水温是,水加热到时,用了4分钟,烧开这壶水一共用了11分,如果持续加热到第16分钟,此时水温是。
故答案为:25,4,11,100。
【点评】本题考查了从统计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5.【分析】①两条线的距离越大说明产量相差最大,相交时表示产量相等;
②根据折线的走向来判断即可;
③5月份第一车间的用煤量除以5月份第二车间的用煤量即可求解.
【解答】解:①这两个车间6月份的产量相差最大,2月份的产量相等.
②第一车间3月份的产量上升最快.
③
答:5月份第一车间的产量是第二车间的.
故答案为:6,2;一,3;.
【点评】本题考查了复式折线统计图,利用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解决问题.
6.【分析】(1)通过观察统计图可知,商品7月份销售量最高,商品12月份的销售量最高.
(2)根据求平均数的方法,先求出商品第三季度的销售总量,然后用第三季度的销售总量除以3即可,据此列式解答.
(3)根据这两种商品的销售量的变化情况,我认为商品冰箱,商品是取暖器.据此解答.
【解答】解:(1)商品7月份销售量最高,商品12月份的销售量最高.
(2)
(台
答:商品第三季度平均每月销售75台.
(3)根据图中信息,我认为商品冰箱,商品是取暖器.
故答案为:7、12;75;、.
【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并且能够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判断题(共6分)
7.【分析】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看出各种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据此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解: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可知:线统计图不但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还能反映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考查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8.【分析】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很好的反映出数据的变化趋势,更容易比较两组数据的增减变化。据此解答。
【解答】解:要反映蒲城县12月某一周内最低气温的变化情况,应选用折线统计图,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了统计图的特点:条形统计图较易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比较容易看出数量的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比较容易看出单个数量与总量的关系。
9.【分析】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折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用线段把各点顺次连接起来;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还能清楚地反映熟练的增减变化的趋势。据此判断。
【解答】解:任何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都能分成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但是任意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不一定合成一个复式折线统计图,只有两个有联系的单式统计图才能合成一个复式统计图。
因此,任意两个折线统计图都可以合成一个复式折线统计图。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
三.选择题(共12分)
10.【分析】通过观察统计图可知,4月份利润最少,是20万元;10月份利润最高,是50万元;月份利润逐月下降;月份利润逐渐上升,月利润下降,月份有所上升.据此解答.
【解答】解:月份利润最少,是20万元.此说法正确.
月份利润最高,是50万元.此说法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