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讲行程中的分段与比较
第13讲行程中的分段与比较
五升六暑期
知识点
知识点
行程问题中的分段比较(六上)
在非匀速即分段变速的行程问题中,公式不能直接适用.这时通常把不匀速的运动分为匀速的几段,在每一段中用匀速问题的方法去分析,然后再把结果结合起来;在分段问题中,有的时候需要比较前后的情况.在比较中,最重要的就是找到不同和联系,注意前后的时间和速度的关系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备注
备注
课堂例题
课堂例题
多人问题
1、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6小时后在中点相遇:若甲每小时多走4千米,乙提前1小时出发,则仍在中点相遇,那么两地相距________千米.
【答案】
240千米
【解析】
显然两人速度相同,且走一半路程耗时6小时,
当甲每小时多走4千米时,他走到中点用时小时,
所以他原来的速度为千米/小时,所以两地相距(千米)
2、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6小时后相遇在中点.如果甲延迟1小时出发,乙每小时少走4千米,两人仍在中点相遇.请问: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答案】
336千米
【解析】
如下图.甲第二次延迟1小时出发,也就是乙比甲早出发了1小时,乙这1小时走的距离在图中用虚线表示.
甲
甲
甲
A
B
中点
乙
6小时
6小时
1小时
减速4千米/时
6小时
6小时
乙
由于甲的速度没有变,所走的路程也没变,因此从出发直至相遇所花的时间仍然是6小时.乙减速后每小时少走4千米,因此6小时内,乙会少走千米.观察线段图可知,这段少走的路程,就是乙减速后单独走1小时的路程.因此减速后乙的速度为每小时24千米,乙原来的速度为每小时千米.所以A、B两地的距离为千米.
3、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20分钟后在某处相遇.如果甲每分钟多走15米,而乙比甲提前2分钟出发,则相遇时仍在此处.如果甲比乙晚4分钟出发,乙每分钟少走25米,也能在此相遇.那么A,B两地之间相距多少千米?
【答案】
5.7千米
【解析】
当甲速度改变时,乙速度不变,乙仍用20分钟走到该处,而乙提前出发了2分钟,所以甲速度变后走到该处只用了分钟,所以甲原来的速度为=135米/分,
当乙速度改变时,甲速度不变,甲仍用20分钟走到该处,而甲比乙晚出发4分钟,所以乙速度变后走到该处要用分钟,所以乙原来的速度为米/分。
所以,甲乙两地距离是米,即5.7千米.
4、每天从上游的甲地和下游的乙地会同时各开出一艘游船相对而行,船在静水中的速度都是10米/秒.一天,两船出发后发现水流速度比平时快了2米/秒,结果两船的相遇点和平时的相遇点相差了100米,那么两地的距离是_____米.
【答案】
1000
【解析】
水速变化了,但是实际行走时速度和不变,等于两船的静水速度和,水速变化前后座比较,相同的时间顺水水速比平时快了2米/秒,路程比平时多了100米,所以相遇时间等于秒,两地之间的距离是米.
5、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6小时后相遇在C点.如果甲车速度不变,乙车每小时多行5千米,则相遇地点距C点12千米;如果乙车速度不变,甲车每小时多行5千米,则相遇地点距C点16千米.请问:A,B两地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答案】
420千米
【解析】
比较“乙车每小时多行5千米”和“甲车每小时多行5千米”这两种情况,这两种情况下两车的速度和相同,因此相遇时间也相同,两个相遇点的距离是千米;这两种情况下甲车的速度差是5千米/小时,因此相遇时间是小时.原来两车6小时可以相遇,而速度和提高5千米/小时后相遇时间变成5.6小时,因此原来的速度和是千米/小时,两地的距离是千米.
6、(龙校六年级秋季)有一条直线上依次排列着A、B、C、D四个村庄,AB、CD分别长20千米与40千米.某天早上甲、乙分别从A、B同时开车匀速去D,在C地甲追上乙;如果甲、乙每小时都提速20千米,甲刚好在D追上乙;如果甲速减少5千米/时,而乙速不变,甲也刚好在D追上乙,求B、C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答案】
40
【解析】
方案一与方案二对应的路程差、速度差均相同,故追及时间相同.又因为乙每小时多走20km,共多走40km,故方案一、二的追及时间均为,进而开始时甲、乙速度差为.如果甲速减少5千米/时,而乙速不变,速度差变为,为原来的,故追及时间为原来的2倍,乙走的路程也为原来的2倍.因此.
单人问题
7、小强骑自行车从家到学校去,平常只用20分钟.由于途中有2千米正在修路,只好推车步行,步行速度只有骑车的,结果用了36分钟才到学校.小强家到学校有_______千米.
【答案】
【解析】
修路的2千米,步行比骑车多用16分钟,所以设步行速度是x千米/分,,所以步行速度为每分钟千米,骑车速度每分钟千米.家到学校千米.
8、墨莫骑自行车从家到学校去.因为从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