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网络改变世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课第2节
《合理利用网络》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看待网络的利与弊,趋利避害。
2.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和优势,传播正能量
3.合理适度使用手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环节一:我是最佳参谋者突破:网络的利与弊
情境设置:
我儿子小毛在他12岁生日之际,向我要的生日礼物居然是——手机,我百思不得其解,小孩子要手机干什么?
任务设置:
任务1:请你扮演我12岁的儿子,表达他的要求并陈述理由。
任务2:请总结手机带给我们的好处。
设计意图:
巧妙的换位,既可以听见学生关于手机的真实想法,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手机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设计目标:
学生快速进入情境,可以高效地梳理出手机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好处和便利。
知识建构:
任务设置:
任务3:请同桌合作,帮老师出谋划策:作为妈妈,这个礼物能不能送,为什么?
任务4:请总结妈妈的担忧。
知识建构:
设计意图:
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帮助学生辩证思考手机的利与弊,从而学会多角度审视自己的需求。
设计目标:
学生对使用手机可能带来的问题深有体会,也理解父母的担忧,并且有寻求解决该问题的强烈愿望。
环节二:我是优秀采访者突破:合理使用手机
情境设置:
2023年8月28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6.4%,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99.8%,自2018年起,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连续四年持增长态势。
任务设置:
任务1:请你担任小记者,选择一个问题,采访现场的父母或孩子?
采访问题:①你觉得孩子什么年龄/什么条件,可以拥有自己的手机?为什么?——父母
②看见孩子拿着手机时,你最大的焦虑是什么,请你给孩子一些建议。——父母
③你或者家人在使用手机时,有哪些困扰(问题),又有哪些解决经验。——孩子
④针对父母的焦虑,你怎么回复他们/用什么行动来回应?——孩子
设计意图:
通过采访的形式,让学生从父母、老师、同学的角度收集合理使用手机的技巧和方法。
设计目标:
现场老师(也是家长)和学生共同分享并相互学习借鉴。
情境补充:
任务设置:
任务2:请你为自己的家庭起草——手机使用约法三条。
设计意图:
梳理出对自己(家庭)而言切实可行的手机使用约法三条,并尝试性落实在真实生活中。
设计目标:
学生可以整合出如何合理使用手机
知识建构:
环节三:我是文明守护者突破:传递网络正能量
情境设置:
视频材料——拒绝网络暴力视频
任务设置:
任务1:看完视频,谈谈你的感受。
任务2:小组合作:某班正在召开“向网络暴力说不,从我做起主题班会,请完善小组发言提纲。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看完视频后感性地拒绝,上升到冷静下来理性分析具体可行的做法。
设计目标:
学生不仅表达了对网络暴力的愤慨和拒绝,还小组合作完成了“向网络暴力说不,从我做起”主题班会发言提纲。
知识建构:
课后作业:
为构建和谐家庭,更为了你和家人的工作学习、身心健康,请你与家人一起,协商制定“手机使用公约,共同签名并张贴上墙,作为家人的共同约定。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我是最佳参谋者”“我是优秀采访者我是文明守护者”三个环节的情境和任务设计,顺利完成了“网络的利与弊合理使用网络”“传播网络正能量”的学习任务,学生参与度高、分享积极、讨论热烈,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以后课堂教学中还要不断推敲、优化情境创设和任务设计,促进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