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走向学--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读后感
《从教走向学——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这是一本探讨如何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著作。这本书针对教师面临的困惑,立足于课堂实践,通过具体教学案例,从七个维度阐述了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的策略和方法,帮助教师回到教学现场,研究核心素养如何在课堂上落地,我们的课堂教学该做出怎样的调整、该如何转变,同时还特别提示了应着力避免的典型误区。这本书让教师更加明晰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的着力点,探索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让我们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明晰方向,找到重点,重新调整,适时改变。
核心素养是每一个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价值观。在当前教育背景下,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而课堂则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场所。有幸拜读了王春易老师《从教走向学——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从七个维度阐述了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的策略和方法,让我对在课堂上如何落实核心素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一、单元学习是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
崔允潡教授说,一个学科的核心素养就像一栋大楼,我们原来都是按照知识点教学的,一扇门教一下,一扇窗教一下,水泥教一下,钢筋教一下,这样的教跟整栋大楼难以建立关联。而单元就是一间房子,既有窗又有门,将门、窗、水泥、钢筋等结构化,就变成一个单元。传统的课时教学,就容易让我们老师陷入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中,越讲越细,越讲越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这本书中,王春易老师说,落实核心素养的教学,不是把教学内容碎片化地当做知识点来处理,而是将知识结构化,有机地组织在一起,通过比较大的主题或者项目,以解决问题的任务来驱动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在参与问题解决的实践中,提升能力,发展素养,因此单元学习就成了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需要教师根据素养导向的目标重构单元,从课时教学走向单元学习。
二、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要真实的问题情境
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直接由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问题情境中借助问题解决的实践培育起来的。正如书中王春易老师所说:落实核心素养的课堂要强调问题情境的真实性。教学内容与真实问题的关联性越强,越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就越能激发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因此,在创设问题时我们可以做以下调整:
1.将作为“导入环节”的问题情境,转变为“贯穿整个学习单元”的问题情境。
落实核心素养的目标决定了所设计的问题,不仅是课堂引入的问题,而且是贯穿整个单元要解决的问题,它常常是真实的现实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本单元的学习任务。问题情境应从重在设疑转变为实际问题的解决,转变为比较综合的学习任务;应将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更多转变为“如何解决”“怎样做”的问题。
2.将学习过程中的“引导性问题”,转变为更加开放的“持久思考性问题”
在问题设计中,教师往往关注解惑类问题,常常一节课下来,教师满堂问,学生相对被动应对。这样的问题设计,通常有标准答案且答案唯一,不足以激发学生持之以恒地探究和思考。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仅有释疑解惑的问题还不够,还应设计“激疑”“促思”的问题,激发学生更多思考,产生疑问,提出新问题,尝试解决。因此教师要更多地思考学生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如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三、从教师“教”走向学生“学”
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是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特别容易被忽视的环节,是从“教”走向“学”的前提和保障。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这个内容我都讲了很多遍了,学生怎么还不会呢?因为教学目标往往只在教师心中,在教师的脑子里。学生可能并不知道应该学什么,更不清楚应该学到什么程度,也就是说,学生根本不知道具体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老师要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学生才知道做什么。教学生学,就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也就是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从“教”到“学”的转变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才可以在课堂上更加主动地参与,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从“教”走向“学”,让学生的核心素养真正在课堂上落地生根!作为新时代教师的我们,要改变教学思路,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边学边做,且行且思,当好学生的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