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家乡振兴建言献策
随着文明城市的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开展。每次寒暑假回家,我都能发现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我记事开始到现在。路变宽了,水变清了,山变绿了,环境都变好了,学校也不再是曾经的寺庙式学校,有了新修的小学,初中,高中。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我的家乡知名度下降,尽管拥有优越的自然资源和相对较好的交通环境。但经济依旧是以农业为主。家乡要从何处发展,要怎样发展,才能提升家乡的知名度,让家乡的旅游业得以复苏成为了关键。
首先,分析一下我的家乡,楚雄市位于昆明通往滇西,滇西北的大理,丽江,香格里拉,腾冲的黄金旅游性的重要连接点,也是云南入川的北大门,是一块神秘而又古老的地方,楚雄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秀美,清理宜山,造就了博大精深的彝族文化和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彝族的太阳历,万家坝,铜鼓早为世界熟知。而我的家乡楚雄市东华镇又是楚雄的第一大镇,东华镇位于楚雄市西南部距市府鹿城14公里,有耕地面积51930亩,辖区面积448平方公里,定居着汉、彝、苗、白等多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人口22.19%。东华镇是楚雄市特色林果、畜牧、粮烟主产区,省、州、市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基地,素有“粮烟重镇”、“鱼米之乡”、“文化粮仓”、“花灯之乡”“美食乡镇”等美誉,是3675个全国重点镇之一,2020被州委、州政府命名为“担当作为先进集体”、“文明村镇”。我的家乡是一个典型以农业为基础的乡镇,但由于近年来干旱频发,粮食等价格下滑,大量人员外出务工,如何留住人员外流,也成为了制约东华镇发展的一大瓶颈。如何留住人员。最关键的就是发展旅游业,不能一味的依靠于农业来发展。东华镇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旅游业和农业的结合是关键。
其次,发展旅游业和农业的结合重要的是乡村的建设,东华镇聚集着汉,彝,苗,白等多个民族,各个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以文化传统为基础,建设具有特色的乡村景观。根据不同乡村的文化特色开设不同的规划方案。比如朵基村本地盛产草莓,蓝莓,杨梅等水果,就可以通过水果的成熟的节令开展相应的活动,建设也以水果为主题,打造有特色的乡村文化。还有以红墙村为例,本村有百亩的樱桃,可以开展以樱桃为主题的乡村建设。根据各村的情况,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除此之外,农家乐在全国颇为盛行。东华镇乡村发展,也离不开农家乐这个模式,农家乐的发展必须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以河南凤凰村,西阳村的农家乐都是民间资本和个体投资,在发展壮大,规范管理方面,当地政府尤其是党总支的支持起到了关键作用,逐步形成了党总支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产业化经营的开发机制,促进了农家乐的健康发展。农家乐发展必须乡村开发建设紧密结合,形成了区域的消费历史的旅游经济效益最大化。农家乐的发展必须因地制宜,打造好特色农家小院随处可见,如何打造好特色,打造好品牌,是否能够提升农家乐的生命力是关键。应该充分挖掘当地的资源,突出农家风情,推出田园采摘,做农活等,把农家乐做大做强。农家乐的发展必须避免一哄而上,无序竞争,盲目攀比,在发展农家乐过程中,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科学制定农家乐发展规划,并与当地乡村建设规划,资源环境保护机制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先行街。适度开发,避免一哄而散,同时有关部门必须加强监管,避免出现无序竞争现象。农家乐由协会接待中心统一结算,统一价格,统一促销,并制定奖惩措施,对农户进行礼仪,卫生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切实提高从业者的素质。
要发展乡村旅游业和农业的结合,我认为要从一下四个方面进行展开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发展。一是乡村人员的“回留”,政府应该建立以农业为主题示范村进行开展,利用互联网加大旅游区的宣传力度,对旅游区推出相应的政策,参考山东淄博,贵州,对游客推出一系列的福利政策。提升乡村旅游的知名度,打造属于具有东华镇的乡村旅游特色。通过互联网(抖音,快手)等平台,通过这些平台进行推广宣传乡村旅游,他们通过互联网等平台了解乡村的发展,了解乡村建设的一些政策,从示范村中发现家乡的潜力,从而吸引在外务工人员回家乡发展。二是统筹规划乡村建设,村村联动,协会+农户规范运行。东华镇新安村旅游业的发展,要统筹规划,从全局发展展开,以乡村振兴为目的,也为农户增加收入为基础,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底线。村旅游。既然要以农业为基础,结合农业。开展适合当下发展的旅游项目。其次,一些地区因以经济作物为主(烟草)的经济命脉不能改变,因为经济作物依然是我镇发展的一大关键。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应以协会加农户的模式进行运行。由政府建立相应的旅游管理协会,统一联动,统一管理。从而规范乡村旅游业的经营,更有利于提升东华镇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实现村村联动的发展格局。三是鼓励本镇青年带头发展,充分调动党员干部和致富能人的积极性。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新作为开启新篇章,在中国特色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