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二十四节气缅怀先祖激励后人授课人:鲸鱼时间:20XX.XX
目录壹节日起源贰民间习俗叁传统饮食肆清明诗词
壹节日起源
节日起源清明节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节日起源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壹贰叁肆
贰民间习俗
民间习俗壹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叁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贰肆
民间习俗过去,人们把风筝放上天,剪断牵线,清风把它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能除病消灾,带来好运。放风筝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踏青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扫墓祭祖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有专家认为,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插柳
叁传统美食
传统美食由于寒食节的冷食习俗移植到清明节,我国北方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厦门民谚有云“清明吃薄饼”,意思是清明节一家人在扫墓后要聚在一起包薄饼吃。“薄饼菜”至少需要十几种食材制成,而且是当季蔬菜。吃薄饼还讲究“现包现吃”。其中所包的各种蔬菜,预示着将使农苗兴旺、六畜茁壮,有的地区还认为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薄饼,会使人们更勤(芹)劳,生命更长久(韭),家业更兴旺。
传统美食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青团又称清明饼、棉菜馍糍、茨壳粿、清明粑、艾叶粑粑、艾糍、清明果、菠菠粿、清明粿、艾叶糍粑、艾粄、艾草糕、清明团子、暖菇包、艾草青团等等。在闽南侨乡,每逢清明节必定做一些糕、粿和米棕,在清明节前后让家人食用。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吃马兰头等时鲜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肆清明诗词
清明诗词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清明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魏野没有花供我欣赏,也没有酒供我消愁,我就是如此凄凉地挨过这清明佳节。私下里揣摸,我的意态与趣味,竟然等同于那山野小庙中青灯礼佛的老僧。昨天送走了寒食,我向隔壁老翁求来了新火,今天天曚曚亮,就赶快点着了窗前读书用的油灯。
清明诗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感谢观看二十四节气缅怀先祖激励后人授课人:鲸鱼时间:20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