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专题复习;趋势核心素养
1.(史料实证)在评价唐太宗时,《旧唐书》主要肯定了他的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新唐书》主要肯定了他在平隋建唐和国家治理方面的贡献,同时也提到了他好大喜功等不足。由此可知()
A.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
B.两部史书对唐太宗的评价完全一致
C.《新唐书》的史学价值高于《旧唐书》
D.历史评价带有主观性,需多方考证;2.(历史解释)据史书记载,唐玄宗时期,“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在京师长安还有胡姬所开酒店,专卖胡酒,成为文人雅游宴饮之所。这些现象()
A.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强化
B.得益于民族交往与交融
C.反映了长安城布局严整
D.凸显手工制作水平高超;3.(唯物史观)王老师在复习时采用了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了下面这组历史素材。据此可知,该项目化学习的主题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与传播B.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C.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进步D.社会分工合作的不断加强;4.(史料实证)《东京梦华录》是宋朝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是研究宋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下面是书中的部分记载。此内容有助于我们了解宋朝()
A.商业贸易繁荣发展 B.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C.对外交往日益频繁 D.科学技术推陈出新;5.(史料实证)《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了中国古代独创的一种造船技术——水密(意为“不透水”)隔仓,中国古代文献也提及过此技术。然而,长期以来该技术却未见于实物。直到1974年,在福建泉州出土了有13个水密隔舱的南宋木船,中国古人这一造船技术上的创新才得以实证。这说明()
A.中国古代文献的记载均真实可信
B.文物考古是实证历史的有力手段
C.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开始于南宋
D.泉州是宋朝唯一的海外贸易港口;6.(历史解释)吕思勉指出,自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对于南方的航行,更为熟悉,华人移居海外的渐多,到近代,华人成为了东南亚地区的主要民族,其发端实在此时。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A.提高了??朝国际地位
B.扩大了中华文化圈
C.促进了各民族间交融
D.打破了东西方的隔绝;7.(时空观念)中国古代都城经历了从黄河时代到运河时代的变迁。右面示意图反映了()
A.政治中心的变迁与交通区位因素有关
B.政治中心的变迁决定经济重心的转移
C.大运河的衰败直接影响了都城的变迁
D.北京发挥着统管南北兼顾东西的作用;8.(历史解释)下表所示为明清时期原产于美洲的农作物传入我国的情况。这些农作物的传入()
A.加快了人口南迁的步伐 B.缓解了人地之间的矛盾
C.体现了精耕细作的优势 D.推动了经济格局的改变;9.(唯物史观)清朝时期,京剧剧本中有许多涉及日常生活中商业行为的桥段,生活化商品交换的广告也在演员唱词、念白中有所表现。这表明()
A.京剧成为社会主流艺术形式
B.社会贫富分化十分严重
C.清王朝的统治危机日益加剧
D.经济发展影响艺术创作;趋势真实任务情境
1.下面是同学们为制作历史人物卡片搜集的资料。据此可知,武则天()
A.重视人才选拔
B.巩固皇帝权威
C.关注民众生活
D.增加考试科目;2.下面是某七年级学生所做的历史课堂笔记。据此判断,该学生学习的内容是()
A.开放的社会风气
B.民族交往与交融
C.多彩的文学艺术
D.繁荣的对外贸易;3.七年级某班同学准备编写一部历史剧,他们拟写了如下剧本大纲。据此判断,剧本名称应为()
?
A.集权的北宋 B.文治的南宋
C.开放的唐朝 D.繁荣的隋朝;4.某同学在复习宋朝历史时,制作了如下知识卡片。该同学复习的主题是()
★1080年,北方与南方人口比例约为2∶5
★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中心
★政府的财政收入和粮食供应都依靠江南地区
A.城市人口增加 B.思想文化繁荣
C.经济重心南移 D.对外贸易拓展;5.元朝科举在考场内设置考试官、监视官、弥封官、誊录官等,考场官员与考生不得有私下来往;考生除允许带指定的文典外,其余的书籍、文字一律不准带入。这些措施意在()
A.确保考试公平公正
B.树立元政府良好形象
C.全面考核官员政绩
D.瓦解世家大族的统治;6.某校举行中国古代史图片展,下面是某展厅的一组图片。据此判断,该展厅的主题应该是()
A.政治体制革新
B.农业智慧集萃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