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出自《列子·汤问》。
孔子到东方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是什么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近。”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等到正午就小得像一个盘子,这不是远处的看着小而近处的看着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等到中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孔子不能判决(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的知识渊博呢?”
通常,我们认为这则故事反映了孔子谦逊与求知的态度,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里的“知”,我们认为是明智的意思,而不是智慧的意思。孔子没有在小孩面前随意解释现象,而是承认自己对这件事的无知,说明他做人很明智。但是,把不知道的事情弄明白才是智慧的。(这就像小朋友们在课堂上被老师提问,如果不会,就大大方方承认自己不会,而不是胡编乱造答案,这是明智的。课后或回到家以后,把自己不会的问题弄明白,把不会的知识搞懂,这才是有智慧的表现)。
非常遗憾的是,我们没有看到孔子再对这明显矛盾的现象做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究。两个小孩争辩太阳的远近,其实是地球中心论,地球中心论是假设地球不动,太阳运动的。而实际上,在太阳系里,太阳是不动的,而地球是围绕太阳运动且自转的。由于地球的自转,中午的时候,太阳直射地面,单位面积接收太阳辐射更集中,所以更热;早晨太阳是斜射的,光线穿过大气的路径更长,能量被大气散射与吸收的更多,所以凉爽。
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在一天内的变化是约1.2万公里(地球直径),与日地平均距离约1.5亿公里相比微不足道,是无法通过肉眼观察到太阳大小的真实变化的。太阳早晨大,中午小的感觉,其实是一种视觉错觉,由人类大脑对天空的感知方式导致。当地平线附近的太阳与地面景物(如山、树等)对比时,大脑会误判其大;而中午太阳位于空旷的天空中,缺乏参照物,因而显得较小。
当然,两小儿辩日的背后还有一些其他的科学原理,比如日出日落的时候太阳为什么更红,对这些现象感兴趣的小朋友,可以进一步查找资料学习。
以上是《两小儿辩日》的科普部分的内容,下面我们讨论一下这个故事的哲学意义。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因为在这600年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但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东方哲学与以古希腊诛贤为代表的西方哲学,在哲学思想上是有明显区别的。孔子没有对两小儿辩日的现象追根究底,是因为他的哲学思想是自然思维,更关注的是物与人的关系,其本质是“求善”,比如人的行为(仁、孝)、社会秩序等;而西方的哲学的思想是科学思维,更关注的是物与物的关系,其本质是“求真”,比如本原论(例如宇宙的起源、物质的本原,早在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认为物质是由不可分割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这种粒子叫原子)与本体论(逻辑上的道理,比如勾股定理,毕德哥拉斯定理)。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孔子如果认真思考,能不能回答两小儿辩日的问题?我觉得还是很有可能,因为在孔子所处的时代,中国人已经有了圆的概念(比如孔子东游所坐的牛车的轮子),为什么不能做一个类比的解释呢?孔子没解释就罢了,在他之后的无数中国顶尖的学者与思想家都没有试图对这个问题做解释,这种重善而非求真的思维方式就像思想钢印一样,让中国人的科学思维迟迟没有启蒙。所以,回顾历史就会发现,我们古代的文学家群星璀璨,而科学家屈指可数。
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论进行解释,那么怎么区分哪个理论是更好的理论呢?比如,解释两小儿辩日的问题,可以用地心说理论,也可以用日心说的理论。显然日心说的理论能更简单地解释这个问题。因此,哲学家奥卡姆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作“奥卡姆提刀”,该理论的核心是八字箴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当我们发现一个理论,还需要对某些现象做出额外解释,或者相互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候,那么这个理论几乎就可以被推断为错的。如果两个理论都能解释一个现象,那么那个能解释更多现象的理论肯定是更好的。比如,地心说理论与日心说理论都可以用来解释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但是地心说理论解释不了“两小儿辩日”的现象,那很显然地心说理论是相对来说更好更接近真相的理论。当然,现在我们知道,太阳也是围绕银河系中心公转的,已经有比日心说更好的理论来解释宇宙的现象。
我们常常听说“眼见视实”“事实胜于雄辩”,而“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五色令人迷”。有的时候,我们不要只看,而要想。因为只“看”会始终受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