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人:
日期:
预防地震安全教育知识
CATALOGUE
目录
01
地震基本认知
02
震前预防措施
03
震中应对策略
04
震后自救互救要点
05
校园防震教育方案
06
社区应急体系建设
01
地震基本认知
地震成因
地震类型
地震是地球内部应力的突然释放,主要由地壳运动引起,包括火山地震、构造地震和人为地震等。
按照地震成因可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按照地震震源深度可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按照地震序列可分为主震型、震群型和孤立型等。
地震成因与类型
震级与烈度区别
01
震级
表示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通常采用里氏震级表示,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2倍。
02
烈度
表示地震对地表及建筑物等造成的破坏程度,与震级、震源深度、地表地质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烈度分为12个等级,等级越高破坏程度越重。
常见地震前兆现象
地震前兆
地震前常常出现一些异常现象,如地震前震、地表形变、地下水异常等。
02
04
03
01
地表形变
地震前地表可能出现隆起、沉降、倾斜等形变,有时还可能出现地裂缝。
地震前震
在主震前发生的较小地震,通常发生在主震前几小时、几天或几周,有时也可能没有前震。
地下水异常
地震前地下水位、水质等可能发生异常变化,如井水水位升降、水变浑浊等。
02
震前预防措施
应急手电筒、便携式收音机、备用电池、哨子、瓶装水、罐头食品、急救包等。
将贵重物品、现金、珠宝、重要文件(如身份证、护照、房产证)放入防水、防火、防震的盒子或袋子中。
将书架、柜子等易倒物品进行固定,减少地震时物品翻倒造成伤害。
熟悉家中至少两个逃生出口,确保无障碍物堵塞。
家庭防震准备清单
紧急备用品
重要物品保护
家具及物品固定
逃生准备
家具固定与隐患排除
家具固定与隐患排除
家具固定
隐患排查
悬挂物品处理
重物放置
将书柜、衣柜等高大家具与墙体进行固定,防止倾倒伤人。
将墙上的悬挂物,如挂画、镜子等固定好,避免地震时掉落伤人。
检查家中电线、燃气管道等是否存在老化、裸露等安全隐患,及时维修。
将重物放置在低处,减少地震时物品翻倒或掉落的风险。
应急包配置标准
基础生存用品
包括饮用水、食物(最好是高能量、易保存的)、手电筒、急救药品等。
救生工具
如灭火器、救生绳、多功能刀等,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进行自救或互救。
通讯设备
备用电池、对讲机、哨子等,以便在断电或通讯中断时保持联系。
防护用品
防尘口罩、毛巾、雨衣等,用于防止吸入灰尘或应对恶劣环境。
03
震中应对策略
在墙角、内墙角或坚固的家具旁边躲避,形成三角空间,保护头部和颈部。
躲避在坚固的家具附近
避免被破碎的玻璃或其他物品伤害。
远离窗户、镜子等易碎物品
高大的家具或物品容易倒塌,造成二次伤害。
躲避在高大物品旁边
室内避险黄金三角法则
室外避难点选择原则
远离建筑物、树木、街灯和电线杆
避免被倒塌的建筑物、树木、街灯和电线杆砸伤。
转移到空旷地带
留在原地,等待震动结束
到空旷的广场、操场等开阔地带躲避,避免拥挤和踩踏。
地震时不要乱跑,震动结束后,再寻找安全的避难所。
1
2
3
特殊场景(电梯/车辆)应对
电梯内应对
地震时应立即按下所有楼层的按钮,并紧贴电梯壁,保持平稳姿势,等待救援。
01
在行驶的车辆内,应立即停车并停留在安全位置,避免停在树下、立交桥下或电线杆旁。
02
不要尝试逃生
在电梯或车辆内,不要尝试逃生或跳出,以免发生更大的危险。
03
车辆内应对
04
震后自救互救要点
被困环境生存技巧
寻求掩护
在地震后,尽量待在有遮蔽物的地方,如桌子、床下等,避免被掉落的建筑物或物品砸伤。
02
04
03
01
寻找食物和水
在被困时,尽量寻找身边的食物和水,合理规划利用,等待救援。
保持呼吸畅通
尽量避免口鼻被灰尘或异物堵塞,可用衣物捂住口鼻,保持呼吸畅通。
等待救援信号
保持镇静,听到外面有救援声音时,及时发出求救信号,等待救援。
伤员急救基础操作
止血
对于出血的伤员,要及时采取止血措施,如用绷带或衣物绑扎伤口。
01
包扎伤口
用干净的绷带或衣物包扎伤口,避免感染。
02
固定伤肢
对于骨折的伤员,要用夹板或代用品将伤肢固定,避免进一步损伤。
03
搬运伤员
在搬运伤员时,要轻抬轻放,避免震动和二次伤害。
04
在地震后,要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失措,尽量寻找身边的同伴或家人互相安慰。
可以通过与家人、朋友交流、写日记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经历,获得心理支持。
不要过度关注地震后的损失或困难,要相信自己和家人的能力,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
如果感到心理压力过大或无法自我缓解,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心理疏导与情绪管理
保持冷静
寻找心理支持
避免过度焦虑
寻求专业帮助
05
校园防震教育方案
疏散演练标准流程
演练前准备
制定详细的演练计划,